正是因为其垄断属性,才使得供电、供水公司的矛盾殃及公众,才使得他们放肆地抛弃了公共利益。
8月1日《河南商报》报道,7月31日中午,在用水高峰期,郑州市大面积停水,受影响居民当时无法统计。据了解,停水是因为郑州供电公司和郑州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在电费交纳上有纠纷,因双方一直没有谈拢,供电公司将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电停了,导致郑州大面积停水。
虽然停水的原因与郑州市民毫无关系,但停水的后果却要由他们承担。这说明,在垄断企业的狂妄面前,公共利益几乎无从谈起。在炎炎酷暑里,市民的利益就这样轻易地被垄断企业扔在了一边,城市和市民就这样被垄断企业再一次“绑架”了。
其实,在公共利益被无情搁置,市民遭受停水之苦的现实境况之下,再来争论供水公司、供电公司孰对孰错,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而且,笔者也并不倾向于对两家企业进行道德谴责,毕竟,纵然是垄断企业,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供电公司对供水公司采取停电措施,也可能是被逼无奈。这是因为,如果供水公司、供电公司彻底剥离了“垄断”属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哪怕是赌气式的博弈,也无可厚非,因为这种对于自身经济利益极端的保护方式,是理性经济人的自然选择。
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在于“垄断”二字。正是因为其垄断属性,才使得供电、供水公司的矛盾殃及公众,才使得他们放肆地抛弃了公共利益,在“光天化日”之下短兵相接。在这场短兵相接之中,两家牛气的垄断企业都不需要什么成本,只有公共利益成为他们的“人质”。因此,从本质上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纠纷,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可以说是垄断企业“绑架”社会和公众的又一个鲜活例证。因此,两家企业如果剥离了“垄断”属性,这种极端的利益博弈其实无可争议,可问题是,如果剥离了垄断属性,在一个理性、健康的市场经济里,哪个企业敢如此漠视公共利益,敢拿公共利益当作经济纠纷的筹码呢?
因此,单纯地对这两家公司进行道德谴责,无异于对牛弹琴。对于既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很少接受有效社会监督的垄断企业来说,这种抛弃公共利益的做法已经并不罕见。而且,不只是供水、供电企业,其他诸如供暖、通信、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对此伎俩也都各有心得。因此,发生在郑州市的这次事件,将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老话题,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并警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否则,社会和民众就有可能再次遭受垄断企业的要挟,公共利益和民生,恐怕就会成为一个随时可能遭遇侵犯,甚至是任人宰割的“人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