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看《变形金钢》的人就一定不关心本国的历史,就不关心南京的历史?
电影《南京》的票房问题引起了一片哀鸣,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以电影票房的得失论英雄,或者建立一个观点的话语圈,不仅是娱乐界的通病,也是这个圈子外公众思维的一贯障碍。
假如我们的历史教育尤其是抗战史的宣传没有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只要按照这一领域的分析方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我也能够相信。老实说,我的确对于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或宣传有着很迫切的愿望。这几年,我在一种忧虑的心态下,写出了关于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多篇评论,比如说《写进历史不是一句空话》和《历史不能只由活证据来扛》等。
加强我们的历史教育或宣传,电影的参与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但远非全部。到电影院看《南京》的人少,而看《变形金钢》的人多,的确是一件有些遗憾的事情,因为毕竟看电影《南京》能帮助人们迅速地进入历史、占有资料、丰富印象,而这种放弃也能从一个侧面暴露人们内心对于惨痛历史的重视程度,但是千万别放大这种遗憾,因为把沉重而尖刻的指责送给普通的电影观众,而不是主要的历史教育的环节,那么即使有理,也会因为视角过低而且逻辑别扭而让人难以接受。显见,难道看《变形金钢》的人就一定不关心本国的历史,就不关心南京的历史?
如果毫不顾及这种对于电影产品的本能选择,而进行指责,那么实际上就带来了对另一个相关问题要不要指责的难题——看电影毕竟是要掏腰包的,我们的“电影历史宣传”不是只做给掏得起腰包的人看,如果那些掏不起腰包的人因为票价而无缘这部被歌颂的电影,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问,谁该为此负责?看到有报道说,有人出资一万请南京人看《南京》,那么,地方政府要不要这样做?是不是也值得讨论呢?
看电影,不管是看纯粹的商业片,还是看所谓的严肃片,性质上都是一种消费,而这种消费本身就要求是简单的。如果说它有的时候也呈现出复杂的一面,那也更可能是,我们在进行一种复杂的比较,比如说,为什么是美国人,不是我们自己拍出了较高质量的《南京》?而不是从简单的娱乐或消费活动的表现,抽象出一个宏大的然而又是可怕的“忘史”结论。如果这种论断获得推崇且不受怀疑,那么也应该把政府请客看电影的事情做好,这是前提,显然啊,既然这部电影被赋予了这么大的教育价值,那么对做好历史教育承担主要责任的政府就应该先有作为,起码要让想看电影而不能的人群看上电影吧。
我能够理解的遗憾是,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没有在教科书之外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确保人们可以在这方面随时受到良好而便利的教育。如果这个体系能建立,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借任何事物包括电影,都能增加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的良好氛围。我们应该先置一部电影的票房成败于一边,把最要紧的事情做好——历史的活证据们在慢慢地消逝过程中抓紧说话,而我最担心的是,所有的人都听见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