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涨价,事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自然成为大众传媒竞相追逐的话题,官员解剖 成因端出对策,学者条分缕析指点迷津,可谓意见纷呈,蔚为大观。有官员指涨价是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和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也有学者称涨价是好事因为农民会最终得益;有官员声言肉价异常波动将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干预,也有学者主张动用猪肉储备平抑价格。
就价格论价格轻而易举,想当然的出谋划策也易如反掌,但终究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既然是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在去年生猪价格陷入低谷时,为何没有进行干预从而增加供给?既然是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上升,为何其他禽畜的价格并没有因此大幅上扬?既然涨价对农民有利,为何又主张平抑价格?
城里人为肉价上涨沸沸扬扬,养猪的乡下人倒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好在,有记者深入生猪产地,从源头、流通、终端和生产原料等环节追寻“无猪可收”的成因,通过生猪产供销链条上人们的境遇,揭示一头生猪升值的秘密。
“猪以稀为贵”现在妇孺皆知,但因何而稀却未必尽人皆知。和其它农产品一样,养猪的生产周期长,且受疫症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极大,供给本来就非常脆弱。现时我国生猪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户分散式的饲养和中小型养猪场的小规模生产,在产供销的链条中,极为分散的生产者承担最大的风险,市场议价能力却最低,一有疫症、灾害等风吹草动,大多数生产者不可能亏本经营,只能选择退出市场,使生猪的供给更加脆弱。
所谓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正是供给脆弱的真实反映。大部分养猪人“一年赚钱,一年不赔不赚,一年赔钱”,原因在于供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对养猪的成本收益心中无数,只能根据“上期价格”来定“下期决策”,结果生猪价格上涨大家都觉得有利可图一哄而上,生猪产量大升价格大跌,大家又觉得无利可图一哄而下,如此轮回产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市场波动的缺陷,因分散经营造成的成本障碍,无法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予以修正,又不能通过商业保险制度分散经营风险,市场就会将供给的脆弱一面增强放大。
由于政府部门往往过于关注城市消费终端的价格上涨,又往往容易忽视农村供给环节的价格暴跌,总会失去适当干预供给的最佳时机,只好扬汤止沸式地调控价格,治标不治本,最终还是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进入下一个轮回。其实,这一次的猪肉价格上涨,早在一年前已有迹可寻:受猪链球菌疫情和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影响,生猪价格跌入历史低谷,养猪成本却节节攀升,一些生产地出现宰杀母猪现象,存栏数也不断下降。如果当时能在有效监测的基础上,权威地对市场进行预期分析,通过预警方式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导生产、扶持供给,猪肉价格也就不会出现如此大幅的波动。
分散的农户和中小生产者,难以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只能在进入或退出之间被动选择。从历史来看,以厂商、行会、采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替代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事例屡见不鲜,因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劳动、土地、资本、技术、营销和信息等资源,从而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其价值,最终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就当今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方式而言,当务之急是扶持各种农村的中介组织,帮助农民以尽可能低的交易费用、方便快捷地进入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公司加农户等组织形态的制度创新,可以提高生产者的市场议价能力,提高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供给的稳定性,缩小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
但愿这一次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能使政府、传媒和学术界能举一反三,直面农产品供给的脆弱,为生产者拿出切实可行的拯救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