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10万,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同时,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比去年增加27万人,也创下历史新纪录。用当年高考冲杀过来的人们的眼光看,如今的考生已经是“幸运”之极,1010万比567万,考录比例超过了2比1,竞争的激烈程度已比当年降了很多倍。
这样说,倒不是现在的高考多么的容易,而是让人自然回想起了三十年前恢复高考的一幕一幕令人感动的情景。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当年冬,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
翌年,招生车轮加速转动,春、秋两季,各开一科。各种评论亦如潮水——“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恢复高考,最大的受益者是像我这样农村孩子,是高考改变了农村孩子的命运。
从上小学时,我就羡慕大学生,但那个年代,废除了高考制度,实行的是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说是工农兵, “农”字号出身的农村(农民)的孩子,有几个能轮上,农村孩子学习成绩再好,绝大多数的多数人也只能回到生产队务农。因而,“读书无用论”在当时的农村被广泛认可。那10年,要耽误了多少农家子弟的前程?
前不久,和屯中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如今50多岁李某,唠起当年高考的事,他万分感激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英明决策。当年的李某,初高中成绩非常突出,只因没有机会,一直回乡务农,但他关心国家大事,尽管生活不宽裕,却有买收音机的先念之明。当年,他就是从这台小收音机里意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他回忆说,当时乐得蹦了起来,高呼“机会来了!”农村信息太闭塞了!李某回忆说,填报志愿时,他对高校一无所知,认为只要名字后带“大学”(学院在他印象中排不上号)两字,都是知名高校。半月后,李某被吉大录取。消息传开,整个李家屯沸腾了。李某仍然留恋那个情景,至今感慨不已:“从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到考上吉大,仅仅三个月,我从农民变成大学生,命运从此改变!像做梦一样!”
我最能体会李某的那种感觉。那个年代,在农村莫说考上大学,就连我和姐姐一年考上中专,在屯中乡亲的眼里,也羡慕不得了。为什么?农村人最实在,不图别的,考上学起码能变镇镇户口,吃上“红本”(国家供应粮食本),捎带能比农村多认识人,将来好办事。现在的大学生谁会佩戴校徽到处走,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人人都会将校徽别在胸前,在农村属“稀有动物”,感觉特自豪。
高考,的确改变了农村孩子的命运。在一个制度下,农村孩子可以与城里孩子一起竞争,就凭这一点,高考就是比较公平的。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不仅体现在高考本岙上,也体现在社会识人才上。用老百姓话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农村孩子出来做事情的、当大官的比例很大。这话说得虽然直白,但也很有份量。如果没有高考,农村孩子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在欢喜高考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的同时,也有一丝忧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曾看到重庆的一则令人不快的消息——《农村孩子读不起大学涪陵541名学生放弃高考》,当时让我深感愧疚和震惊。惊在人数如此之多;惊在还有半年就可以完成学习的学子之坚决;惊在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思考上……
是他们不愿参加高考吗?是他们自己愿意的吗?比如,报道中的杨先镜同学成绩在10名左右,考大学应没问题。因为大学学费太高,家庭承受不了,只好忍痛割爱了。在武汉打工的杨先镜告诉记者,打工确实很辛苦,虽然每天要上班10个小时,但每月能挣600元(转正后900元),大大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她说还是会挤时间来看英语,等存足了2万块钱,她就报名参加成人高考,一定要读本科。从这个例子中,分明看到农村孩子那一双双渴望上大学却又花不起学费无奈的眼睛。农村孩子咋就这样的若?
曾经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高考,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能给农村孩子求学的机会吗?如果因为学费问题,把农村孩子挡在了高校之外,那么,中国的高校将会成为谁的天堂?占全国人品重要比例的农村下一代,将用什么来提高素质,还有什么比人才更重要的因素?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谆谆教诲,岂能因疯涨的学费给吞噬掉?在回顾三十年高考时候,有关方面是否也应该深入冷静地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