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乡猪肉价格持续攀升,引起了一部分城乡民众的担忧。国务院对此十分关注,26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陕西走访养殖户、仔猪繁育公司、农贸市场,并且直接与消费者进行对话,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温总理还利用陕西作“平台”,告诫各地领导:“要让农民养猪能挣钱,让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能吃得起肉。
截止到昨晚,不少地方已准备推出应对措施,譬如广东宣布不排除动用调节基金稳定市场,西安拟对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临时专项肉贴,有的地方开始动用国家储备肉以增加市场供给,平抑肉价。应该说,这些拟采取或已采取的应急举措,都是必要和值得肯定的。
从“计划养猪”到“市场养猪”,从凭票限量配给猪肉到敞开供应,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国内猪肉及肉制品产供销市场化产业链已形成多年。多年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随行就市的格局充分证明,这条产业链已基本趋于成熟。我们认为,本轮肉价上涨,起因在产业链的源头,直接原因有两个:其一,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前三季度,毛猪价格一路下跌,致使养殖户效益受损(譬如陕西等地,毛猪收购价一度跌破每斤3.5元),生猪存栏数持续下跌。其二,同一时期,能源紧张促使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过度扩大乙醇燃料的生产规模,导致作为猪饲料主要来源之一的玉米供给吃紧,刺激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反过来进一步打压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所以,人们须看到,本次肉价上涨主要还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致。鉴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猪肉价格上涨将推动资本加大投入,我们认为,若无特殊人为原因,大体不会超过三个月,肉价将持续回落,最终在新的阶段性供求平衡状态下小幅波动。因而,城乡消费者不必对此次猪肉价格上涨作出过度反应。
我们如此看待肉价上涨,并非替政府推脱责任,而是基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波动规律的客观认知。然而我们仍要说,政府在本次肉价上涨过程中的确存在自身的过失。这个过失主要指,生猪存栏数下降在去年年中就开始出现,但农业、畜牧、统计、物价、商务等相关政府机构,并未及时并跟踪发布相关信息,致使养猪产业链的各道环节,未能根据市场信号做出积极反应。此外,除个别城市外,地方各级政府并未针对重要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包括价格调节基金,专项养殖补贴基金,尤其是针对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临时性物价补贴基金,以至于矛盾突然放大时反应慢了半拍,有的地方甚至一时不知所措。
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对肉价上涨原因作本能的“低调处理”。由于相关部门信息公开不足,几天来,坊间传言四起:有的担心肉价上涨会出现“连带效应”,导致整个农副产品价格出现整体性上涨,甚至有人开始囤积大米等粮油产品;有的理解为股市涨物价肯定要跟着涨;更有少数情绪激动者,将肉价上涨理解为对前一阵子工薪阶层涨了点工资后的“回吐”。可以说,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不力,人为引发了新的社会不满情绪。
坊间的种种反应和说法表明,由于信息很不对称,肉价上涨带来的议论和担忧,若再不予以及时的解疑释惑,很有可能引发人为放大通胀效应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从政府到民间,从生产者、经销者到消费者,谁也不愿意看到。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理该赶紧客观公布导致本次肉价上涨的相关信息,而不是仅仅关起门来想计策。倘若信息全部公开,相信经历过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起伏历练的广大民众,有足够的判断力,从而理性选择消费方式,使肉价上涨的负面因素降至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