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过后,全国各地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商务部官员表示,上涨原因一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影响,肉价下跌,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二是近来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商务部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好动用国家储备肉的准备。
从最初开涨,专家几乎都这样解释原因:
疫病导致养殖规模萎缩、玉米等价格上涨。此外,各地也在流通上找原因,四川媒体说,“四川作为猪肉主产区,外调量明显增加,导致本地猪肉价格上涨”;吉林媒体说,“面对北猪南运巨大压力,长春肉价涨幅较大”……这些说法都没错,但市场永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不能不注意到一些“非猪肉市场”因素的“发酵”作用。
其一,玉米等饲料价格为什么会大涨?尽管去年局部地区因气候原因减产,但全国总体而言还是丰收的呀!近年来,运用粮食搞生物能源项目备受指责,却颇为风行,甚至国家粮食局顾问也担忧,“上这么多乙醇项目能保证原料供应吗?”在玉米产量没有大规模增长情况下,这些能源项目令粮食直接流进燃料乙醇的生产线,玉米等能不涨价吗?作为玉米主产区也是很多乙醇项目地的长春也吵吵“玉米涨价令猪肉涨价”,恐怕能说明不少问题吧。当猪肉跟“原油价格”之类挂上了钩,粮食涨价的代价不转嫁可能吗?
其二,“此涨彼涨”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涨价信息是互有刺激的,有些时候即便市场能自行消化“助涨”因素,但在“涨声一片”信息之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肉价,也包括近来水、电、油、气等公共消费的集中涨价,尽早拿出有效控制此番物价轮番上涨的决心与措施,规避此番价格波动产生市场联动刺激。
其三,决定当前肉价的只是市场供求因素吗?去年个别地区发生的疫情的确影响了猪肉的产量,但下半年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回升。据统计,去年底9个主产省区的生猪总存栏尽管有些下降,但降幅多为几个百分点,河北、重庆等地甚至略有增长,对于价格的冲击原本不该如此之大。更何况,养殖户并非不懂“大跌之后有大涨”,而肥猪的出栏期相对较短,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通过供求调整对市场价格“削峰平谷”,何以在原本就是消费淡季的夏天来临之时,全国一片“涨声”?这些让人不由得怀疑:在市场形成价格的因素过程当中,到底有多少外力在助推?市场流通是否畅通?一些地区的“垄断经营”有没有“罪过”?
如果只是简单的市场供求波动影响价格,这很正常,也不需要调控,因为根据供求理论,有涨就必然要有降,市场可以自行消化。但问题是,当太多“非猪肉市场”因素在左右着当前肉价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把目光盯在供给不足、成本增加上,“肉外”的功夫也要做好。毕竟,现在的肉价已经是一个“结构性”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