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论的影响力真是不小,上周三我的专栏文章《权利弱势下不能过度苛求新闻伦理》发表后,凤凰卫视的编辑当天中午即打来电话(可能知道我已较深地卷入此次“茶水发炎”事件的讨论,在网络上已成为医生的公敌),说看到我这篇文章,他们准备就此话题做期节目,让我做节目嘉宾,讨论茶水发炎、医德与媒体道德的问题。
我立即回绝了这个邀请,倒不是觉得自己没理辩不过医生,只是感觉分歧太大难以沟通,意气之争下一定会吵得一塌糊涂。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可能是个陷阱,电视镜头要的就是争议和刺激,争议越大越好,大打出手才够刺激。对于嘉宾的形象和观点的传播,这不啻为一场灾难。
网上有段郝海东和三陪的笑话,说郝海东无论怎么回答记者,第二天见报时都会被扯上与三陪的关系,什么“郝海东对本地三陪不屑一顾”、“面对三陪问题,郝海东无言以对”,让人捧腹。设置这种争议火坑的本领,网络媒体可谓登峰造极。近日评论家李方在某网站博客写了一篇批判“女忙人”的文章,坐飞机那点时间都翻来覆去地折腾着Excel、Word什么的,总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的。文章本就有争议性,可好家伙,博客编辑改的标题不啻火上浇油,改成《我眼中笨而用功的“女牲口”》——这不是把作者架到火上烤、往板砖陷阱里推嘛,真是惟恐天下不乱,惟恐作者不被骂,惟恐点击率不高,惟恐吸引不到眼球。
为了收视率和点击率,某些媒体和同行在制造“争议火坑”上无所不用其极,许多事情根本没啥争议性,就是被媒体编排出了争议性。今天是“老师打扮时尚引起争议”,明天是“天价月饼引起争议”,舆论整天争议不断高潮迭起,这些都是传媒制造的伪高潮。你看今天的舆论空间中,充满着喧哗和骚动、狂欢与口水、鸡零狗碎和喋喋不休,舆论空气中充满着一点就燃的话语火药味和一触即发的道德口水味,一点风吹草动、一句断章取义之语就能引来纠缠不清的价值争辩,很多都是拜媒体催情所赐,为了收视率和点击率故意营造冲突的语境和对立的场景。
争议,在我等要面子之人是火坑和陷阱,而在某些不要face的人,却成了宝贝,成了露点出位的途径。说实话,对如今舆论空间中一切争议,我都充满了怀疑,感觉只有傻瓜才会相信那是真的。某个电影局领导批评某部影片“有裸露形象”、“丑化国人形象”等等,别以为他真的在批评,很可能是为这部影片播映制造争议吸引眼球;某个导演在某部影片的新闻发布会上突然晕倒,别以为他缺钙,他是缺德,是为自己的新片制造新闻;春晚导演指责媒体泄露了节目内容,称要起诉泄密者,别以为他真会起诉,不过是与记者演双簧为春晚造势,没记者的泄密春晚才不会那么引人注目,就好像露点与性感的关系。
今天的舆论空间中充满着争议的泡沫,很多不过是商业利益十足的排泄物而已,争什么不要紧,不管争得对不对,无论谁胜谁败,争议的形式获得了独立的商业价值。别以为韩寒与郑钧的骂战是两个愤青的游戏,别以为王朔的骂街是一个狂士的风流,支撑这种骂战的,可能是有力的商业推手,是强势的商业意识形态,你根本不知道那背后的水有多深,背后隐藏着多么无耻的商业利益。
任志强每次舆论发言都会引来板砖无数,别以为任总傻,这是一个极会与媒体调情的高手,他准确地触摸到了媒体的G点。我甚至开始怀疑,任志强实际上是时评家的托儿,以富争议性的话语为时评家提供评论素材制造舆论“屠任狂欢”,然后私下与时评家们分稿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真真假假假亦真真亦假,争议的泡沫和陷阱中,已经分辨不清楚这舆论表象中发生的一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