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血案发生后,不少媒体,甚至包括不少国家元首对美国的枪支管制制度都表示了担忧。但基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民众持有武器是一项宪法权利。制宪者们认为,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
面对美国内外对“枪文化”的纷纷质疑,白宫发言人也及时发表了声明,表示枪支管理立场不会改变。白宫的声明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作为全美步枪协会长期以来的盟友,现任美国总统布什曾获得了这一协会160万美元竞选捐助中的92%。从1975年开始,全美步枪协会将整个预算的四分之一用作“立法活动研究所”的活动资金,这个“研究所”的所有任务就是反对一切企图限制枪支的尝试。在这个有着单一利益指向的协会组织看来,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枪支和犯罪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并严惩使用枪支犯罪的罪犯来预防枪击案,而不应通过管制枪支来解决问题。
但问题就在这里。联邦调查局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美国大约有2.5亿支枪在私人手中,此外每年还有500万支新枪被购买。也就是说,美国人几乎是男女老幼,人手一枪。在全美每年平均发生的200万件暴力犯罪中,七成与枪有关。每年有近3万人在美国死于枪击,更多的人为枪所伤。在这些枪案中,更令人震惊也更受关注的,就是日趋频繁的校园枪击案。对于美国的青少年来说,买枪比买啤酒还容易,几乎所有州都制定了禁止向21岁以下青少年出售高酒精含量啤酒或烈性酒的法律,但18岁以上的青年,只要没有严重的犯罪前科,就可以顺利地用买一双耐克球鞋的钱买到一支枪。《时代》周刊曾于2001年组织十余名记者耗时8周,对发生在1997年至2001年间的12起校园凶杀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凶案中的罪犯均为在校学生,作案工具全是枪支,而这些案犯的平均年龄竟然只有14岁。
这些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之所以变成了杀人狂魔,与美国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暴力倾向不无关系。美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随着电视、电脑及DVD的普及,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暴力画面。在那些宣扬暴力的影视大片中,所谓伸张正义的杀手,不但不受任何法律制裁,而且是被当作英雄加以歌颂。这对于一个十几岁、是非分辨力还不太强的孩子来说,自然就起了一种蛊惑作用。《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公布过这样一个调查数字,一个美国人在18岁之前通过各种传媒能看到约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无处不在的暴力文化使一些孩子错误地认为,发泄愤怒的方法便是举起手中的枪。
在这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血案中,我们同样见到了美国媒体对案件极尽渲染之能事的报道。真相的传播促发了人们对枪支管制的反思,这种铺天盖地的犯罪信息对未成年人而言,也使他们难免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一些孩子变得更为崇尚暴力,一些孩子则整日幻想着借暴力一举成名。4月17日,就有两名大学生因为发表同情杀手或者要效仿杀手的言论而被警方逮捕。
4月18日晚,NBC电视台宣布说,他们收到了凶手赵承熙寄给他们的一个包裹,里面包含27个录像片段,1800字的一篇“杀人心迹”说明书和一些照片。与校园血案同样令美国人感到震惊的是,NBC电视台不但公布了赵承熙的照片,也播放了赵承熙寄给他们的录像带。这显然就是凶手制造杀戮所要追求的目的之一。媒体在追求所谓的新闻理性与客观事实之间,不自觉地扮演了下一起血案的帮凶。虽然警方及一些观众对NBC播放赵承熙自拍录像的行为表示了不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也对NBC表现出了厌恶、愤怒、震惊和恐惧等情绪反应,一些遇难者的亲属也因此取消了与NBC事先约定的访谈计划,但在法律上,仍没有任何有效的途径来限制媒体的为虎作伥,更遑论限制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倾向。
一面是不可撼动的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着公民拥有持枪的权利,一面是尚无迹象消退的暴力文化正侵蚀着年轻一代尚未健全的心智。美国的校园枪击案注定不会因赵承熙的疯狂而终结,虽然我们无时不在祈祷平静而安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