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在报道一打工子弟学校“班主任踢裂学生腕骨”的新闻时感言:在北京城乡接合地带,生活着大约15万名流动儿童,其中10万人在学龄期。这群特殊的孩子就像山谷里的野百合,天然无琢。托起野百合的春天,需要父母和老师互扶互持,关键时刻切勿掣肘。
其感言引人深思,深思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仅父母和老师互扶互持就能托起野百合的春天吗?到底该谁来为野百合托起春天?
全国政协委员徐永光经过调查,认为目前我国有近2亿农民进城务工,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失学率高达9.3%,出现180万农民工子女没法上学的困境。这个调查结果差不多已经帮我们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仅靠父母和老师的互扶互持不能托起野百合的春天。
那谁能托起野百合的春天?到底该谁来为野百合托起春天?应该不仅是家庭、社会,还包括政府,而且政府应当担负起最主要的责任。
政府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同时要继续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温总理的报告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责任主体意识,这让我们很欣慰,就看下一步的具体政策及其贯彻落实了。
地方政府又可细分为“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国家免除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主要是拨付到流出地政府,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责任是无庸置疑的。但让农民工子女全留在老家受教育,既不现实,又会涌现出难以解决的“留守儿童”问题。因此,在提高流出地教育质量,部分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责任,大力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流入地政府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就要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扩大全日制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增加对“流动学生”的吸纳量,让更多“流动的花朵”和城里的“花朵”一样,接受一流园丁的浇灌。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政府补贴力度。现在“打工子弟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社会投资、公益捐赠、学生家长交的学杂费及政府补贴。相对而言,政府补贴的量还比较小,“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还非常差,正如那些“野百合”在今年春晚上讲的“心里话”:“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座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尚未达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的规定,有时难免关闭的命运。流入地政府对不合办学标准的“打工子弟学校”不要一味的关闭,而要进一步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政府补贴力度,要多渠道的扶持,尽量让更多的学校达到标准。
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伸出各自的双手,尤其是伸出各级各地政府的双手,为上千万的“野百合”托起一个灿烂美丽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