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破天荒“认错”了。发改委近日发布“中国2006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坦承政府调节收入分配不力。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2倍, 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比为9.2倍,垄断行业工资高、国企工资增长很快、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不到位。
相对于以往的保守姿态,发改委以白皮书的形式发表“中国2006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代政府间接向民众“认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采取直面现实问题而不是将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思维”,有助于政府与民众达成共识,共同发力,推进改革深入进行。
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乡差距、城镇居民高低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说明贫富分化的态势已经显形化,“富者益富、穷者益穷”的马太效应开始拨弄其魔手,这显然单纯依赖“自然的市场经济调节”是无法改变的,进一步加剧了弱势群体的焦灼感,以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二是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存量的二次分配中,各个利益群体充分施展其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以及所代表阶层在社会上享有的地位、声望、权力等,控制话语权导向,以行政管理部门化、部门利益私人化的路径,将公共资源不断转化为小集团或个人财富。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掠夺甚至蔓延到经济生产领域,通过对经济命脉的把控,产生资源流通的内循环。比如垄断行业凭借行政保护的排他性,独霸一方,绞杀了正常的市场进入及竞争,也就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其在利益博奕中的独大让其可以随意制定产品价格、流量,可以人为制造虚假的“供应恐慌”,从而为节节涨价提供口实。国有企业一方面享受体制内保护——政府为其消除多年经营不利带来的呆账、坏账,为其提供大量财政投入无偿使用,为安置下岗工人而让全体纳税人支出或工人自我承担,另一方面又获得“超国民待遇”——减免税收、土地划拨、人才调动,甚至借用政府“有形的大手”直接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逼迫民营企业签定不平等条约,最终结果就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大量“非正常死亡”。
三是政府调节收入力度不够,说白了就是政府将庞大的税赋投入到经济扩张中,我们看到各类“政绩工程”排场一个赛过一个,看到由于地方保护,各种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长盛不衰。政府变成一个热衷利益再生产的“经济人”,必然造成在公共服务上的过度“吝啬”。无论是当初甩包袱式的医改、房改、教改,还是如今高达数万亿的社保空账,都充分证明了政府监督责任缺位下,市场运行机制也会发生严重扭曲,走向“惟利化”。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一系列矫正机制,在需要彻底放开市场的经济领域,给予民营、国营、外资平等的起跑线,破除经营特权,防范职能部门变成“经营部门”,在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制定议程上,开门立法,提供各个社会群体对等性参与的制度性保障。
在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回归“守夜人”角色,在住房领域向中低收入者加大廉租房供应量;在医疗领域恢复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在城市加大社区医院建设,并且通过强力督促,让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社会主要群体加入全民社保,并且厘清公立医院公益化与民营医院市场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加强行业监管;在教育领域,促使义务教育“落地”,改变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良倾向,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如此,我们才有希望在发改委未来发布的“中国2007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看到截然不同的新气象。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