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但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日前教育部又称,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还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1月4日《北京晨报》)
看到这则消息,我脑海中立即涌起3个图像:一架豪华观光电梯、一个豪华校门和一双脚。豪华观光电梯是人民大学的,该校花百万元为一座仅三层的教工食堂安装了这个电梯;校门是山东聊城大学的,媒体报道说该校校门耗资8000万元;那双脚是教授的脚,山西教育厅一位官员曾称,竟然在高校账目中发现有教授报销“洗脚费”——不知教育部计算高教成本时,会不会把这些成本都算作生均成本,如果这样算的话,高教成本必然非常高,必然会得出“既有学费补偿不了成本须涨到一个合理水平”的结论。
“能不能上得起大学”这样一个关乎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应该先确立一个“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价值前提,然后算出“能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大学学费应该是多少;再根据社会可承受的成本去确定我们能花多少钱办大学,我们的国情适合办什么样的大学。办大学,钱多有钱多的办法儿,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儿;钱多就把校门建得豪华一些,钱少的话摊子就铺得小一些。所谓“量体裁衣”——社会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我们就办怎样规模的教育和大学。毕竟,对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一流的大学,而是这个社会的人能上得起大学。
而教育部“以生均成本确定大学收费”的逻辑,就不是“量体裁衣”而是典型的“量衣裁体”——不考虑社会对学费的承受能力,而是以自己花钱为中心,自己办大学花了多少钱,国民就应该支付相应标准的学费;自己做了多大的衣服,就要国民剪裁自己的身段去适合衣服的尺寸,钱多的就上好大学,没钱的就别上大学——教育部发言人“上大学如买衣服”论就直接表达过这个意思。
“量衣裁体”的结果,只能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成本被抬得非常高。有教育专家评价,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为什么?因为没有“量体裁衣”的成本意识;我们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大学校门,因为没有成本约束,高校非常热衷于大兴土木;也正因为如此,校长才敢上马豪华观光电梯,教授才敢报销自己的洗脚费——在教育资源垄断和监督缺失下,学校根本没有一点儿成本意识,又怎能根据高校的运行成本来确定大学学费呢?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