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8日,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双规”。郑筱萸由其前任秘书曹文庄受审期间举报而案发。他曾推行的GMP认证制度被笑为“形象工程”。2006年以来,“齐二药”、“奥美定”、“欣弗”等重大医疗事件发生,药品审批、注册及医疗器械等环节的诸多问题随之显露出来。(12月30日中国经济网)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多位官员相继落马。7月8日,国家药监局原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因涉嫌受贿被刑拘;2006年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原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被立案调查,一同“落马”的还有药品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国荣。各种舆论遂直指药品审评积弊和漏洞,诸如“每年审评万种新药”、“一个药品批文卖千万”等,药品审评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拷问,而与此同时,近年来因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新设立的执法部门成为反腐败剑指的重点领域,值得人们关注。
一方面应该看到,新的热点监管部门如食品药品监管、技术监督、安全监察、环境监察等,掌握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权力,成为众目睽睽的焦点是正常的事。另一方面要看到,这些新成立的执法部门比起公安、工商、税务、国土、盐业等部门来,由于起步晚,制约内部权力和规范外部监督的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 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医药管理局被撤销,国家药监局成立,该局所属的15家行业协会被移交到药监局。这个成立不到十年的监管部门承担着综合监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和主管药品监管的繁重职责,面对来自市场经济的种种冲击和诱惑,制度性缺陷成为滋生腐败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执法部门之间利益、待遇、福利方面的竞相攀比。由于地区经济与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收入差异客观存在且一度扩大,而同样都吃财政饭的执法部门,有的吃香喝辣,有的却揣着整口袋的发票无处报销。这就使一些新成立的热点执法部门有了“前车之鉴”,牌子还未挂稳,立马就动手建大楼,买“宝马”。如,此前媒体曝光的忻州煤矿安监局仅有10名工作人员,却有四五十间带卫生间的超大面积的办公室,有36套超大面积住房,而资金来源中有部分是向乡镇和煤矿的“借款”。迫不及待地将公权“兑换”成待遇和享受,成为滋生监管人员腐败的土壤。最终使权力因素孕生出来的“分配畸形”更加凸显,腐败的影子紧随其后。而这一切都源于是监管制度的缺失,导致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极度膨胀。
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被“双规”和接连几位官员的落马,不过是权钱交易、行业腐败、商业贿赂在药监部门的一种体现。制度性缺陷还需要从制度上入手,而规范制度的关键之举是规范权力。如何使新成立监管部门的权力运作更加科学、规范,内部权责明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外部公开、透明,始终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应成为预防腐败的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郑筱萸出了问题,他曾推行的GMP认证制度就被“推翻在地”。如果将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检验全部交由药监部门,显然又是一个“制度性漏洞”。而将大量的日常认证工作交由中介机构去完成,药监部门进行指导和严格抽检,不仅提高监管效率,而且会有效地预防腐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热点监管部门成“腐败重灾区”再一次敲响警钟,规范权力必须千里之里始于足下,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否则,亡羊之后再补牢,钱再多也买不到“后悔药”。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