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反腐又出重锤。近日,中纪委根据举报和巡视工作中发现的线索,对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违犯党纪问题进行了核查。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对杜世成的问题立案检查,同时免去其所担任的党内职务。
这是今年继上海、北京等地高官被检查或被逮捕之后,又一位省级官员“落马”。引人注目的是,权威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称,“中共中央纪委根据举报和巡视工作中发现的线索”。不言而喻,身为青岛市“一把手”,杜世成的问题能暴露,中纪委建立的巡视工作制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地方党政官员进行巡视,是2004年2月17日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的。在监督条例的第二十九条规定:“巡视组可以根据巡视工作需要列席所巡视地方的党组织的有关会议,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与有关人员谈话,了解和研究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问题。”这就等于赋予巡视组的一把“尚方宝剑”。当年6月25日,在全国巡视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指出,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一项重大举措,是深入开展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见新华社2004年6月25日电)反观近来落马的一些高官,几乎是在中纪委巡视工作中掌握线索的。
对巡视工作,坊间俗称“钦差”。对“钦差”的威力,国人并不陌生。相比而言,“钦差”一般没有不少地方官那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一些贪官之所以贪得无厌或成为巨贪,不是当地没有人敢说“不”,不是没有人抵制他们的腐败,而是在官员共同的既得利益关系影响下,群众揭发官员的许多问题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某些地方负责官员尽管自己不沾“腐锅”,但也担心“查出一个,拔出一地”,自己也连带反腐败不力责任。权衡之下,一些负责官员往往选择“不惹事”和息事宁人的态度,这就导致反腐出现不得力的局面。而今建立巡视制度就不同,一旦接到有理有据的重大举报,巡视组就会第一时间进行初查并顺藤摸瓜;而一旦证据确凿,会及时向派出巡视的机关汇报,采取进一步的调查措施。因此,贪官普遍惧怕中纪委巡视组,而公众对中纪委巡视组也给予高度信任。
在任的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被免职立案检查了。尽管人们照例对一个高官“落马”抱着惋惜与痛心,然而却对中纪委巡视工作产生由衷的钦佩。反腐倡廉有力有效,再一次得到验证。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期望各级都能像中纪委那样及时地经常地派出巡视组,使巡视工作在全国蔚成新风,使大小贪官惶惶不可终日,使公众监督官员的渠道能进一步拓宽。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