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评估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教师已经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造假,把原本没有的规章制度造出来,把原本没有的工作成绩造出来,把从未改革过的教学改革成果造出来,把从未搞过的学生座谈记录造出来,把没听过课的听课记录造出来,把没有过的教案、讲稿造出来……”(《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
高校评估制度,诞生于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是为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最终促进各个高校在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其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现在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显然并不乐观,令人堪忧,本来很好的初衷现在却完全被异化了,有媒体将其称之为一场烧钱、造假的疯狂“游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造成高校评估今天的尴尬局面究竟为何呢?高校自身也有苦衷,因为这样的评估与太多的利益牵连在了一起,包括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额度,科研费用,学生招生人数等等。这些可全都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这样一来,便注定了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也是输不起的游戏。实力强劲的名牌或重点高校自然并不担心,但实力相对较弱的一般高校显然就会为此而手忙脚乱,实力不够便拿“造假”的把戏来凑。
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估承载起了过多的利益与期待,一场本来应该是比拼真实水平的游戏却被异化成比拼造假的运动,在这里,水平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造假”水平高,能够蒙蔽教育部的“火眼金睛”,正常的游戏规则被完全破坏,而“潜规则”却趁机大行其道。于是各高校便使尽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造假”运动,将一切没有的迅速弄齐全,将自己的“假、大、空”掩盖成“真、善、美”。
高校评估固然存在不足与缺陷,但纵使有一万理由,我想高校也不该干起“造假”的勾当,如此一来,固然是能通过评估,顺利拿到资金、项目等,而与此同时,教育的形象也是随之轰然倒塌,长此以往,必将贻害无穷。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