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完全可以和高考相提并论的又一全民考试运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镇,每年一度,层层组织,热火朝天,波澜壮阔。公务员招考,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传承并丰富着这个国度最优秀的考试文化,用最传统的方式和最昂贵的成本实践和探索着被贯以现代化的人才选拨模式。我们虽然不能怀疑这种制度的公平性,哪怕它永远都有挤不掉的水份(相信没有人会说这是绝对公平的考试),但是,对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却完全有理由提出诘问和质疑。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如此兴师动众并以海选的方式招考几个公务员,非要以如此昂贵的成本制造如此浮华热闹的表象。是的,公务员考试太热了,热得如火如荼,如日中天,也热得让人莫名惊诧、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让数以十万甚至百万计的考民对公务员考试如此趋之若骛,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的,正是“国家公务员”这一光彩荣耀养尊处优的职业。在中国这个“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机会愈加稀少的时代,它就象一块美丽的钻石散发着夺目而诱人的光芒,或者说它就是一个丰腴甜美的诱饵,吊足了那些一心想拿“铁饭碗”者的胃口。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正是看中了当前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蕴含的商机,才倡导了这一制度。我甚至还怀疑是不是有一些部门在把公务员招考作为一种新型的第三产业进行大力扶植和发展。每年报考全国公务员的多达几十万近百万之众,按每人100元报名费计算,仅报考费就可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一个省每年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也有好几万,仅报名费也有好几百万的收入。这些钱,除去组织考试的成本,都到哪里去了呢?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们一个交代。
我同样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公务员招考的对象也面向广大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经济基础,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了他们巨大的经济负担(参加一次考试可要花费他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生活费呀!);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就是步入国家机关后也需要很长一段适应过程(曾经听说某厅局招考进来的硕士研究生,上岗两年后都无法写出一个象样的报告),最后还得到基层去“补课”。而且极不公平的是,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凭什么可以通过一次考试就堂而皇之地坐进中央机关或省级机关的办公室,而那些在基层辛苦奋斗了几年甚至好几年的年轻干部,却极少有机会选调进这些庙堂大院(虽然他们同样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他们考试的经验往往无法与那些久经沙场的毕业生抗衡,再说,他们工作很忙,有多少心思花可以在这些考试上?)。如果说公务员招考是为了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那么通过推荐和考试把那些优秀年轻干部从基层选调上来以后,不是同样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么?我们口口声声要大学生眼光向下,到基层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可是,那些地方又有多少空缺可以容纳我们的毕业生呢?
我更加无法理解,为什么国家不大力推行公务员资格考试制度,而非要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考定终身”。考生千千万,岗位何其少,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所注定的结局是绝大多数人的失足落水,伤痕累累甚至片甲不留,因为最后能够有幸拿到某个岗位的考生毕竟只有一个。其他99%的人虽然一样花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但哪怕走到了最后面试阶段,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其考试成绩都将被无情地作废,只成为报考者光荣而辛酸的历史。听说外国也有国家公务员的招考,但这种考试只是一种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在几年时间内都将有效,只要有合适的岗位,就可以通过选拨直接上岗而无需重考。而我国个别省市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遗憾的是,这种被其他国家实践多年且深受群众认可的招考制度,却在我国无法得到大力推行。究竟是谁,在抵制它的推广?
说实话,当看到“湖南女硕士为报考国家公务员转战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报道时(见12月11日《上海青年报》),我被深深震惊了,这让我似乎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公务员招考在彰显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如迷药一样戕害了某一部分人的心理空间与精神世界!因为那些不健康的公务员招考导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意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和“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滋长和蔓延!“公务员热”的背后的确留给了我们更多的社会思考。换一种角度看,报考的人越多,越能说明我国人才选拨模式的狭窄和单一,越能说明公众职业理性的匮乏。
公务员招考,你究竟要走向何方?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