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个上紧发条的考试机器,随时准备上考场;更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辗转大江南北不停赶考,这就是所谓的公务员“考霸”。调查发现,这样的“考霸”已越来越多,法学研究生李玫(化名)就是其中之一。自去年以来,她转战全国10个省市进行“漂泊”考试,而且屡战屡败。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和专家都明确表态:不理智,所以不鼓励。
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考霸”们独独瞄准公务员这个职业呢?原因自然不言而明,并非这些大学生或研究生思维错位,而恰恰是在他们有限的现实空间中已经真实地感受到做一个公务员的优越性,比如工作稳定、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福利较好等。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一旦进入这个群体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就如李玫们所说的端上了“金饭碗”。更重要的是,在公务员这个队伍中,还有被提拔升迁的机会,一旦得到提拔,随之而来的也就不仅仅是眼下那些看得见的利益。毋庸讳言,我国的体制决定了承担的责任越大,权利越大,利益也成正比,所以,公务员就当然地成了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追逐的目标。
但是,是不是考上了公务员就是人才呢?回答是否定的。美国有一则关于“人才”的名言,在网上查了一下,至少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一流人才是企业家,二流人才是专家学者,三流人才是政府官员。另一种说法是:一流人才是大学教授,二流人才是企业家,三流人才是政府官员。这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政府官员”都放在“三流人才”之中。美国的说法是不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不重要,但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优秀人才永远是创造者。
然而,我们却有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在大张旗鼓地往公务员这个独木桥上挤。就像李玫,2006届毕业的某政法学院硕士生,在学校年年拿奖学金,研究生保送,去年就考过了“司考”这个被誉为全国只有10%通过率的“强人考”。凭着这份简历,她完全可以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只要不停留在既有的学识上,通过努力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然而,她却舍近求远,选择南征北战进行漫无目的的公务员“漂考”,而且屡战屡败,这与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有什么区别呢?范进可是封建时代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莫非李玫们也要步其后尘,成为公务员制度的殉道者?要以自身的经历续写一部现代版的《范进中举》?
人的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古人也说过,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反复参考却屡考不中,对自己也是一个伤害。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就是如此,年年考试,年年名落孙山,将自己的黄金岁月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待到中举却已成了疯子。现代“范进”也是躲进小楼,与世隔绝,屡战屡败,孤注一掷,长此下去怎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人就是中了“举”,能不能胜任既得的工作也是个问号,万一和范进一样,那时就悔之晚矣!
人生本该丰富多彩,公务员并非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选择。关键是要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