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上许多人来说,9 和11这两个数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炸毁了世贸大厦;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冷战就此结束。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将军发动政变,开始了长达17年的专制统治。
皮诺切特创造的“9.11”对智利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巨大。虽然皮诺切特将军已远走他乡,但智利人,甚至还有其他国家的不少人,对他的评价却不会就此为止。
拥护皮诺切特的人认为,智利之所以被誉为“美洲豹”,与“东亚四小龙”齐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皮诺切特治理国家有方。他启用了一大批“芝加哥弟子”,开创了拉美经济改革的“先河”,使智利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世界银行看作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
憎恨皮诺切特的人认为,这位军人靠铁碗手段管理国家,镇压政治异己分子,压制民主,解散了国会,废除了宪法,并实施“党禁”和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控制,甚至还命令军人接管大学。因此,皮诺切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由此可见,对皮诺切特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不同评价。
美国学者S•亨廷顿认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就是阻碍民主的障碍。还有人说,只有在政治民主取得进步的国家,才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而政治上实行专制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的,因为这样的政府不能提高政府的声望,因而不利于保护私人财产,也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与上述论点不同的是,也有人认为,威权主义政权有利于经济发展。例如,一位名叫J• 萨克斯的美国学者认为,与民主政权相比,威权主义政权在推动经济改革方面更为成功,因为威权主义领导人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在选举中失去选民的支持,尽管有些选民受到了改革的消极影响的打击,如失业和收入水平降低。还有人说,威权主义政权在推行各种政策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不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掣肘”。政治上专制的政府能压制工会活动和降低工资水平,甚至还能控制消费者的需求,因而能促进投资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些措施很不得人心。与此相反,民主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在位时间,常常千方百计地满足选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其中包括经济上的要求,如增加政府开支和扩大消费,等等。其结果是,国内资本积累受到很大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就难以成为现实。
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更为明确地指出,经济增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政局稳定的民主国家。但从历史上看,除英国以外的其他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工业化则基本上都是在专制政权下进行的。
我以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教科书上的理论未必适用于现实。例如,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了,政治民主也随之发展;没有民主,经济就得不到发展,进而使政治民主出现倒退。然而,这一理论似乎难以解释包括智利在内的拉美国家的经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经济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刺激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是在那时,拉美的军事政变却接连不断,民主化进程出现了倒退。80年代,拉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中。但恰巧在这个“失去的十年”,拉美却迎来了民主化的高潮。
可以预料,拉美的这种不符合传统理论模式的发展历程,将成为许多研究人员探讨的永恒话题,尽管皮诺切特将军已不在人世。
事实上,在讨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其二,如何加强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很难想象在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国家,国民经济能够得到发展。换言之,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压力,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皮诺切特留下的“政治遗产”,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皮诺切特恰好死于人权日 撒切尔夫人非正式哀悼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