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就职,9月20日被免,54岁的保定前市委书记王昆山在任上仅仅停留了54天。多方消息证实,王昆山已被河北省纪委“双规”,落马原因为“索贿买官”。(11月22日《新世纪周刊》)
王昆山案之所以奇特,一是因为他这个书记只干了54天,“来去匆匆”,也算创了纪录;另一特点是
其暴露的途径,竟然又是“骗子咬出来”。据报道,在就任保定市委书记之前,为了能安稳当选,他向企业索贿,然后“进贡”给一位自称是中央领导人身边红人的“贵人”。但这个“贵人”其实只是一个诈骗犯,骗子落网,“一下子就把王昆山咬出来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应该叫做“烧香找错了庙门,拜了个假佛”吧。
还有让王昆山更扼腕叹息的事情:据介绍,王送了两次礼,第一次送的时候任命书还没有下来,省里正在研究;第二次,骗子又找他要钱,其实这时候他的任命书已经下来了,只是他还不知道,当然任命不是送礼起的作用。一个骗子,打起一个“能跟大官说上话”的幌子,就让一个急于当上市委书记的官员被“忽悠”得团团转,最后扑通落马,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色彩。那么,当了54天市委书记的王昆山到底冤不冤呢?
看起来好像有点冤。根据他的履历,从15岁参加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升迁上来,在当地也有“憨厚、办实事”的好形象。而按照骗子的招供,他收了王的钱后,根本就没给他认真办事,这说明王昆山能当上市委书记,跟行贿送礼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不索贿送礼,这个市委书记也能当上,此举纯粹是画蛇添足,受骗不讨好———这样的“倒霉蛋”好像有点可怜。
于是有人在网络上为王昆山说好话,说现在跑官的人很多,根据“破窗理论”,原来没那个心思的人,也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王昆山要想为民办点事情,就得顺从这样的“潜规则”:需要索贿才有钱送礼,说明以前没贪多少钱;连送礼都没送对人,说明在这方面缺乏“经验”,而且此前没有形成什么派系网络。
这话貌似有道理,却偷换了一个概念,把部分存在的厚黑逻辑偷换成社会全部厚黑的大酱缸。实际上,近年来全国都加大对买官卖官的惩处,于是大家也看到了不少公开曝光的买卖官案件,在“潜规则”之外,正常升迁仍是主导。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遴选进步,却因担心没把握而屈从于“游戏规则”,这如何能成为“下水”的理由?
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感慨:“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有人不主张对官员有道德苛求,但选拔官员的首要条件就是“德才兼备”,一个索贿试图买官的人,如何称得上“德备”?俗话说,用罪恶手段换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比如,对于他索贿的企业,在拿了人家的钱之后,又怎能不运用权力给人家回报?
从送礼与当选因果关系上,王昆山好像“买官未遂”,但在索贿、跑官上,王昆山其实“已遂”了——如此一来,当了54天市委书记的王昆山落马,冤乎哉?不冤也!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