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起,教育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以前教育部把高校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硬性挂钩时,总逃不脱“如此挂钩会驱使就业率造假”的舆论拷问,实际上许多高校也正是这么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注水的就业率糊弄教育部门的审查。此次教育部门在将招生与就业挂钩时特别强调“对就业率作假一票否决”,对造假进行先在的制度约束,以“一票否决”保障“坚决调减”的制度精准,似乎以连环的制度配套保障了挂钩的可靠性——高校如果就业率造假就会被“一票否决”,不造假而上不去的话招生就会被“坚决调减”,不想“一票否决”或“坚决调减”的话,只有老老实实帮助学生就业了。
“一票否决”与“坚决调减”的制度配套似乎解决了造假和激励的悖论,实际上并非如此。“一票否决”和“坚决调低”的都是教育部,在中国行政语境中,执行这两种权力的很可能是同一拨人。如果这两种权力分别由两个有着制衡关系的部门执行的话,如教育部行使“坚决调减”权力,统计或审计部门审查就业率真假而行使“一票否决”权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但如果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同一拨人手中,“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结合起来的权力就太大了,潜伏着很大的腐败可能。一个就业率造假的高校,一就业率低而又不想招生被调减的专业,只要花钱摆平相关的教育官员就行了,因为权力都集中在他们手中,没有其他权力制衡他们。因为权力掌握在一个部门手中,“一票否决”和“坚决调低”的配套反起到了一种集权效果。
也就是说,“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的制度配套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教育权力不会腐败,教育官员会像天使一样不会被高校收买,他们会按照制度预期的那样严格地执行上述两种权力,而现实是这样吗?从就业低迷到教育乱收费,从招生腐败到考试作弊,教育的许多问题正出在教育行政权力集中导致的教育腐败上,而非出在高校、教师和学生身上。许多问题不在于教育部管得不够,而在于其权力太集中。以强化管制者权力的方式治理这些混乱和腐败,把教育行政部门凌驾于教育之上预设为一个行政所有权力的集权者,这可能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某个政策缺乏配套的制度——这是舆论常对一项政策进行的批评,其实中国许多政策并不缺乏配套制度,而是缺乏分权和制衡,许多制度的执行权都掌握在同一个部门和人的手中,正如“一票否决”和“坚决调减”一样。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