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以极大的热情走进网络世界以探究竟。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开阔的思想空间。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解决网络时代同时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CNNIC发布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1.11亿。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
“网络常客”的特点
我们把对网络过于依赖,有较为严重的沉迷网络情结的学生称之为“网络常客”。这些“网络常客”的特点是:
1.兴趣单一。大学生上网的内容涉及新闻、娱乐、科学文化、学习和生活以及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兴趣广泛。但“网络常客”的兴趣单一,他们往往是因为游戏或聊天沉迷于网络。
2.目的性强。有些大学生经常挂在网上,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从一个网站看看再进到另一个网站。除进行一些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外,还会在BBS、论坛上发帖留言,目的性并不强。但“网络常客”的目的性很强,他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单一兴趣,停留在网络上,时间再长,也不浏览网上的其他内容。
3.上网时间长。这是“网络常客”的突出特点。因为他们经常沉迷于网络,有强烈的依网性,甚至无法自控,如果教师对上课的考勤不严格,这些“网络常客”可能会逃课上网。如果考勤严格,他们则会在课余时间或晚上上网,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宵上网,往往导致第二天精神疲惫。
4.地点比较固定。条件好的“网络常客”会在宿舍内上网,但多数“网络常客”都在学校附近的固定网吧上网。
沉迷网络对“网络常客”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于“网络常客”而言,沉迷网络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消极影响:
1.人际关系障碍
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也影响到“网络常客”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导致“网络常客”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2.人格障碍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网络常客”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他们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情感情绪障碍
在网络世界里,“网络常客”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满足不了他们丰富情感的需要。比如沉迷网恋,引发“网络常客”一系列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障碍。而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血腥和暴力,也造成“网络常客”情感的匮乏、冷漠。
4.网络成瘾症“网络常客”因为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形成对网络的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只有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的损害。
对“网络常客”的教育对策
如何最大限度地防止大学生中“网络常客”人数的增多,摆脱沉迷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呢?我认为,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加强高校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之胜任网络时代的新角色,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应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措施。
(1)人本管理,把握情感教育导向。
首先高校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良好、科学文化知识广博,并能深入细致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能把握“网络常客”的思想脉搏,并讲究与他们谈话时的语言艺术,打造亲和力文化,让“网络常客”在辅导员面前至少不产生抵触情绪,能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用辅导员个人的人格魅力及素质的展现,去感染他们并得到其认同。同时,辅导员要定期在学生的档案中针对其上网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辅导知识。当然,对于“网络常客”的教育工作绝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2)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在校园活动中,为“网络常客”们的发展提供舞台,既要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要挖掘这类学生的其他兴趣、特长,把他们课余上网的时间抢占过来,用丰富多彩的班级社团活动取而代之,让他们在体育文艺、社会活动或其他方面逐步发现自身的特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使他们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发生心理冲突时能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
(3)建立网络辅导员队伍,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
高校应建立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具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综合工作能力的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高校可将思想政治辅导员与网络辅导员分开设立。网络辅导员的工作不仅是督导学生,而且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工作阵地,发挥教育管理和引导功能,在学校和院系网络建设和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管理院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及时做好上网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在校园网上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发挥学校在网络上的主导作用。
(4)因地制宜,利用网络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校园网BBS、博客的建设,由思政辅导员或网络辅导员担任网管。比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博客构建起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零”技术障碍的班集体管理和德育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博客或班级博客,以网络日志的形式抒发个人心声,流露真情实感。这样可以实现辅导员面授与网络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了解。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