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鸭蛋”曝光后,市场监管部门对“红心蛋”除了进行下架停售外,还加大市场抽检力度;产地政府和职能部门也采取措施封存问题饲料、收缴问题鸭蛋、捕杀问题鸭,并追查责任人员。(据11月15日《新京报》)
抽检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场上有6个红心鸭蛋样本检出苏丹红B,含量从0.041ppm(毫克/千克,百万分之一)到7.18ppm。这6个样本中5个来自河北、1个来自湖北。这说明“红心蛋”并非河北一地存在,其他地方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真实情况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而正在此时,我们听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声音,有专家解释说,根据抽检样本的最大含量,体重60公斤的成人每天食用1200多个“涉红鸭蛋”,才有可能达到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日食1200个“红心蛋”,因此是不可能致癌的,市民们可以放心地食用。
如此论调如果是为了消除市民恐慌,也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以此来为监管部门长期以来没有发现“问题蛋”而进行开脱,或者影射相关各方不该大动干戈严肃查处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方面市民食用了这样的“问题蛋”,不管最终是否会致癌,但总归是一块心病;另一方面用“不致癌”来解释“红心蛋”的危害也是经不住推敲的。苏丹红是一种工业原料,国际组织将苏丹红界定为三类致癌物(可能导致癌症的物质),这已经充分说明它对人体的危害性。何况,致癌是危害的最严重后果,那么除了这种最严重后果之外,食用苏丹红后会不会有“次严重”后果,或者“一般”后果,会不会与人体摄入的其他元素结合造成其他危害,这是谁也不能保证的。
当然,这种论调不值一驳。但它背后暴露的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维,那就是食品安全和食品监管的基本标准就是“不致癌”或“吃不倒”。纵观近年来曝光的许多食品安全事件,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都暴露出类似的思维,有人指责是拿人体检验食品的安全性。反过来想想,也真让人后怕,问题食品有几个是市场监管部门自己发现的?假如不是央视公开曝光,“红心蛋”还真不知道会“红”多久。不过按照专家说法,市民也不必害怕,因为再吃多些也不可能致癌,谁也达不到一天1200个鸭蛋的致癌量。
而事实上,市民能放心吗?他们想知道,除了“不可能致癌”外,还有没有其他伤害!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