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一些产自河北、在北京市场内销售的“红心”鸭蛋,含有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4号。这一曝光立即震动了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相关监管部门急忙绷紧了神经。不少地方赶紧行动,对市场进行全面清查,对“红心”鸭蛋立马采取了下架封存等措施。
监管部门的各项措施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措施是一种补救,属于典型的事后监管,并不能完全消除消费者对“红心”鸭蛋的担忧。试问一声:当地相关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及早对“红心”鸭蛋亮红灯?
笔者注意到,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当今越来越走红。究其原因,是它所揭露的无良厂商的违法违规事件,不仅是来源于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往往关系着公众的生命健康,却又被大家包括当地的监管部门“浑然不觉”。所以,违法违规事件一经《每周质量报告》播出,就会显出一轮“冲击波”来,“红心”鸭蛋事件,也同样如此。
揭露无良厂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的体现。但是,一些显而易见威胁老百姓安全的违法事件,需要通过媒体曝光才会被相关监管部门发现,进而引起重视——这种现象本不能算正常。无良厂商横行,恰恰反映出我们本该“守土有责”的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比如“红心”鸭蛋的问题,几个县数十家养鸭户都在饲料里添加神秘“红药”生产“药蛋”,当地人从来不吃,可奇怪的是,畜牧、食品、卫生、工商、质监等多个监管部门怎么就发现不了?是他们自身缺乏职业敏感,还是有什么遮挡了他们的眼睛?
《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依靠他们的职业敏感,发现了“红心”鸭蛋的秘密,消除了消费者餐桌上的一大食品安全隐患,但下一次?再下一次呢?假如市场上出现了“红心”鸡蛋、“红心”鹅蛋,是不是依然需要媒体曝光后才能发现?要让老百姓吃进嘴里的食品都是安全的,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来,相关责任人倘若“不作为”就应及时督查。
但愿我们的监管部门树立起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培养出职业敏感来,不断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