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可这生活成本,渐涨渐高。
住,不用多说,房价翻了多少,谁心里都有数。其他的生活花销,像水、电、煤气、交通,也是只涨不落。大家收入提高,生活必需品涨价,情理之中的事。不过,涨价涨得不清不楚,还动不动以什么国际惯例教训人,让人不能不愤怒。
看看即将试行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征求意见稿怎么说。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均可计入成本。其实不说也明白,城市的水价要接着涨。在前几次的涨价过程中,发改委、建设部曾多次重申“中国的水价普遍偏低,还有上升空间”,“中国水价只有国际1/3”的说法。且不说水价和国际接轨,咱们的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否跟国际接轨,只看看国际的水价成本里,有没有业务招待费、差旅费这些名目?说是征求意见,可大家伙儿都知道,在涨价问题上,几乎是没什么商量余地。所谓的“充分理由”,只能让老百姓暗生闷气。原本公款消费、公款旅游就屡禁不止,现在招待费、差旅费都能计入成本,合理合法让消费者买单,不成无底洞才怪。几个月前,出租车涨价,出租车公司也只说自己亏,可见谁认真公布过自己的明细账?你那里高成本低效率运作,然后找各种理由让我付账,凭什么?
再看看天然气。先有消息说,发改委价格司的人明确表示,国家计划将每年燃气价格逐步上浮5%-8%,直到大致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后有报道辟谣,说天然气价格是敏感问题,不会随意发布。弄得人云里雾里,可有一点是一定的,涨价是迟早的事。只希望到那时,考虑一下国际价格对中国人是不是真合适,别对“哭穷”的石化、石油等相关产业的暴利视而不见。
我不是说不可以涨价,可不明不白地掏钱,没谁愿意。不过这样的事儿,在咱们国家,不少!
一张上海去昆山的火车票10元,去乌鲁木齐的600元,都含有强制保险费,分别为0.1元和5.88元。出了事故,一样只赔2万元。有人为此打官司,居然输了。1995年,铁道部开通电脑售票系统,电脑售一张大家现在惯见的“软票”,收费2元。当初说是临时性收费,竟然就“临时”到了现在。12年间,仅这一项收费,就是上百亿元。有几个乘客知道自己多掏了钱?就是知道也没办法。像机场建设费,明明收得不合理,偏偏照收不误,理由是“机场建设资金”缺口大。公路、铁路,还有什么教育、医疗,哪项建设资金的缺口不大?呵呵,没关系,大家一起来掏腰包——过桥费、高速路费、养路费、强制保险费、赞助费、择校费,哪一样也不能少交。
天然气要调价的“传闻”一出,股市分析家们立即提醒“关注天然气涨价机遇”。一定会有人从各种各样的调价、收费中获益,不过一般老百姓,只会有钱包被抢的感觉。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