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杭州举办的2006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杭州、青岛等名列前六,北京、广州等未被列入投资“金牌城市”。(11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如此结果的依据何在?世行有关人士解释说,排名靠前的城市企业税费负担低、与地方政府机构打交道的时间少、进出口通关时间短———正是综合这种种差异,世行推出了这份报告。
这样的考量或许与投资者的心态比较契合。但在笔者看来,这却是一种非常值得警惕的逻辑——如果各地竞相用降税负、少干预的方式“改善”投资环境,不仅发展效果甚微,甚至“改善环境”本身或亦将趋于误区。
当前不少地方正陷于高GDP低收益、有繁荣无富裕的窘境——投资的增加并未增加当地大多数人的收入,反倒使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随着投资的迅猛增加,环境保护、土地保护、资源节约等矛盾越发突出。学术界甚至将其称为“恶的增长”。产生如此后果,税负过低、政府管理过于向投资者倾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时仍然鼓吹什么税负低、管得少投资环境就越好,至少是不全面,乃至是危险的。
诚然,“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但所谓“管得少”,只是说政府不要乱管,不要管不该管的事。从经验来看,要确保好的投资环境,政府的管理并不是越少越好。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曾陷于“缺工”困局,就在于当地企业恶意压榨工人,而政府又没能及时制止或者管理乏力,从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导致当地企业声誉的普遍下降,打工者避而远之。这当然要算是一个“政府管得少致使投资环境遭到破坏”的负面例证。因此,大家争夺“最佳投资城市”的背后隐含的逻辑,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