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昨日报道:10月1日,重庆发生大客车坠桥特大交通事故,暴露出该市公交秩序混乱和体制的矛盾。目前,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组成了23个暗访小组,每天至少有两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乘坐公交车上下班,配合暗访组,掌握公交车运行状况、乘客的需求和意见。
不管这个处长乘公交办法是否为“10·1特大事故”所逼,也不管它是“秀”还是“非秀”,此举终究体现了当地政府整顿公交秩序和廓清公交体制矛盾的决心。但这只是各级干部从机关走进民间的一种阶段性方式,要使官员成为行走在百姓身边的邻里人,就需要官员们继续走好,让众多官员将与民同乘公交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为何每每一则公车新闻见诸媒体,总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概是缘于公车开支居高难下。而各地传来的车补、车改信息之混乱,已严重消损着政府之公信力。不过,重庆这个“副处级”以上乘公交事件,发出的信息依旧意味深长:原来副处级以上干部可以不坐公交车(都有专车?)!实际上,1981年6月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制定的《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汽车配备和用油定量包干的暂行办法》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单位的副部长级以上干部,按每人配一辆小轿车”之后,再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公车配备新政策。
那么,全国副部级以下干部所配的数百万辆专车,该如何看待?这让我想起英国伦敦市和美国纽约市的市长利文斯通与布隆伯格,以及韩国首尔市长,他们都是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利文斯通挤地铁时,有座位时他就坐下看书,没座位时便站着阅文件,偶尔与相识的人打打招呼、耸耸肩;布隆伯格把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看得很平常;首尔市长不仅自己每天乘地铁上下班,还把一市的公车数目严控在4辆。
如果每天在熙熙往来的公交车上,市长、厅长、处长,能像利文斯通们那样与邻里百姓同坐一椅,相识一笑,并切实得到为民服务的鲜活资源,如此官民和谐图的“赏心度”定然很高。所以,重庆市交委规定副处级以上干部“轮流”乘公交的做法固然让人欣慰,但百姓更期待的行政常态是官员真正放下架子、深入群众。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