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们信不——中国女足的“当家花旦”马晓旭月薪才1500元,这还是事儿被媒体捅破后所签的合约工资。小马其实还算是幸运的,她的同伴,平均工资才每月200元,最少的一位女足队员月工资才100元。城镇吃低保比这都强,简直就如打发叫花子。
爱信不信,反正足球乃所谓俱乐部制——“市场化项目”,政府不替女足队员开工资,归俱乐部开工资,俱乐部得讲效益。虽说中国女足仍跻身世界女足第一阵营,但女足没能为俱乐部老板挣到钱,拿这点工资除自认倒霉又能如何?
自2000年奥运会后,我先后写过约10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抨击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今年4月3日在本栏发过《邹春兰搓澡与政府“责任缺位”》之后,曾自我告诫,以后别再为这等烂事生气。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铿锵玫瑰”为何处境凄惨》一文,仍觉有话要说,且不吐不快。遂决定从“既得利益集团”切题,剖析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为何始终难以撼动——哪怕改点皮毛也成呀!
我仍从本文新闻由头谈起:按常理,女足既是俱乐部项目,挣不到钱就放弃拉倒好了。可因为在中国,这事扯到“市场”远远不够,还得作“政治考量”——举国体制下,体育强项以夺金牌为惟一目标;体育弱项得用“维他命”吊着,以“吊”来更多的项目“做强经费”;体育缺项要千方百计补齐,体现人有我也有。最后一类,就类似于女足这样的项目,本身是强项,却被推入了“市场”,然后又缺乏商业看点,项目又不能“死”了,无奈,只能牺牲马晓旭和她的小姐妹们。这类既要马儿跑又不肯给马儿喂足草料的强项还有许多,譬如女子举重。这不,前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油”被榨干后只能上澡堂替浴客搓背……
中国的奥运金牌含金量高得令人心痛。对各省(区、直辖市)而言,全运会金牌的含金量也极为奢侈。然而,发展体育说到底是为了有利于全民健身,金牌虽说堆砌起中国竞技体育世界老三的荣耀,可全民健身体育呢——不消说中小城市和乡村,就如所谓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又有几处体育场馆设施是供市民自由健身的?若要论全民健身的世界排名,中国还敢理直气壮乎?!
这个世界上,只有前苏东集团和中国等极少数“东方阵营”是将金牌与政绩挂钩的。10几年前,苏东集团被历史“吞”掉了,那些国家也就“改邪归正”了,几乎只有中国,仍拿奥运金牌作政绩炫耀,而且上行下效。如此数10年旧制,碰到今天的市场经济,必酿出一个以竞技体育为生存母体,并为此不择手段强化竞技体育的“既得利益集团”来。
这个“既得利益集团”既包括世界上最庞大的体育官员队伍、最庞大的体育事业机构和队伍,以及吸附于“集团”母体之上的既非事业又非商业的外围“食利者”,共同构筑起竞技体育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既然“你”寄望于竞技成绩和大量的金牌,来渲染和展示某种优越性,好呀——“我”就一手向“你”要钱,另一手借助举国体制给弄回所想要的金牌来,“你”的政绩欲望满足了,“我”的既得利益非但不会受损伤,而且越来越“壮”。嘻嘻——你我“哥俩好”!
用举国体制大办2008年奥运会早已成定局,预算究竟要多少,纳税人整个稀里糊涂。尽管有关方面一开始就强调节俭办奥运,还承诺“廉洁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哩,可是,举国体制下,读者信乎?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