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局副局长吕传军,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时开枪自杀。事发后,该局竟为其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局长还糊里糊涂地为他讲生平,大讲其成绩,组织30多辆汽车送葬,100多人最后就餐,影响极坏。据10月16日《楚天都市报》报道,近日,宜昌市委书记李佑对此提出严厉批评。
中国自古有着“死者为大”的传统,由此而言,我们似乎很难对那些为曾经的同僚送葬有过分的异议。但这种“人之常情”,却并不等于交通局这种组织机构为死于畏罪自杀的腐败干部送葬的合理性。
我所不能想象的只是,对一个腐败干部,那位“糊里糊涂”的交通局长是如何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介绍其生平、讲述其成绩的。因为很显然,像“遗体告别仪式”、介绍生平成绩这些程式设置,都有着鲜明的官方话语特色。所以,当交通局以“官方行为”组织送葬时,我们更加尴尬的其实还在于,这样的一种话语方式与反腐败这种公共话语形成的割裂与冲突。
在此之前,我们总是忧虑于在反腐败问题上,官方民间各一套话语。但现在看来,更重要的问题其实在于,如何在体制内形成对于反腐的高度共识。
“腐败最终是亡党亡国。”温家宝总理说过的这句话,足以表达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基层组织机构的宜昌夷陵区交通局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此次隆重的“送葬”之举却表明:对于腐败分子,它不再是被“人人喊打”、“深恶痛绝”,而是获得了同情、容忍,甚至认同的。
湖北省襄樊市从2002年底开始,先后有70余名官员涉嫌腐败问题陆续落马,但在襄樊官场却讳莫如深,连说都不让说。襄樊市委原书记孙楚寅在被有关部门带走的第二天,他的一个领导马上请孙楚寅的老婆吃饭进行安抚。所有这些,绝非一个“反腐麻木”所能解释,而存在的一种最值得警惕的可能:拔起萝卜带起泥。
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必然寄望于在体制体系内形成价值的、道德的高度共识。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