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统计数据正在经历多事之秋,首当其冲的是GDP。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它是最好的数据,也是最坏的数据,在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眼中它直登天堂,而在普通民众眼中它直下地狱。
近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的表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GDP的关注,徐认为我国GDP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10位,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9.6%的GDP增长速度,GDP总量增长了11倍,成为经济大国无可厚非,但伴随而生的却是国民财富没能与GDP步调一致,原因何在?
其实如果考察GDP的孪生兄弟GNP我们就会恍然大悟,遗憾的是它被国人忽略已久。GDP和GN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核心指标,并存于库兹涅茨开创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之下,但它们的统计原则有所不同。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单地说,GDP是“国土”或“生产”的概念,强调的是制造地而不管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生产的,即“Made in China”;而GNP是“国民”或“收入”概念,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和本国人的制造,即“Made by China”。
据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1993年至今,中国每年GNP平均要比GDP低1.65%左右,年均GNP要低于GDP大约114亿美元,但实际的GNP与GDP差额可能远高于此,这一点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角度可窥一斑。作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截至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国资金额为6224.05亿美元,同时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18%,由此估算, 2005年外商就从中国赚走了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
事实上,我们的招商引资仅是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换来GDP数字的增长,而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利润通过跨国公司流向海外,使我们的GNP远小于GDP。GNP远低于GDP表明外国居民和企业在中国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中国居民和企业在国外创造的价值,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净流向指向国外,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型经济体”而非“老板型经济体”,中国人的勤劳和汗水换来的却是他国人民福利水平的上升。
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GNP的竞争而非GDP的竞争,这也是中国是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的根源所在。诚然,考虑到现实国情,中国暂时还摆脱不了发达国家也同样经历过的GNP低于GDP的发展阶段,历史的宿命固然难以跨越,但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对发展模式 进行边际调整以彰显“后发优势”。
一方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要重新审视,取消对外资的种种“超国民待遇”,让内外需均衡发展以避免对外需的过分依赖导致的经济失速和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摆脱过分追求GDP的发展模式,要更加注重体现实际国家竞争力的GNP,统计部门也要适时、科学地发布GNP数据,毕竟我们要的是国民财富的真实增长,而不仅仅是经济的活力和人气,否则在全球化的大戏落幕后,我们得到的只是一片杯盘狼藉的空地,只是本土企业的衰弱和人民的贫困。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