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什么,说法太多了。音乐是把90%的乐音和10%的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在聆听之中产生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这样定义音乐看上去是不是很正确?可是它并没有揭示音乐的本质。而切利·比达克说:“音乐的本质是真,美只是诱饵。”他没提到善。也许真本身就包含了善的成分吧,而善的一定也是真的,但真又不仅仅只有善。
对音乐附丽太多的道德诉求是不现实的。音乐的本质就是真,但这样概括并不完整,或者说不甚准确。小说、绘画、戏剧等等,其本质属性难道不包含着真吗?音乐的本质在我看来,是真实情感的写意表达——当然要有“美的诱饵”。
本来想写点对刚刚落幕的超女冠亚季军总决选观感,谁知却扯了这一大通筛边打网的东西。我其实想说的是,音乐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超女”这样通俗的声乐歌手选秀,也能让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频频动容——而要论煽情的烈度,这最后一场显然并不是最厉害的。
在后面的表演阶段,嬉笑颜开的三江姐妹刚一出场,我的镜片就模糊了;短短一两分钟的演唱还没结束,那液体就已盈满眼眶。此前,谭维维演唱那个“引了外援”的牧歌,“外援”(为谭伴唱的藏族男歌手)刚刚开口,我就差点老泪横流。在这点上,我的心是和黑楠相通的——他在点评“谭大哥”的表现时说,那位藏族哥哥是用灵魂在歌唱。
节目开始不久,我问一个正上初中的女孩喜欢谁,她答刘力扬;又问第二呢,她说尚雯婕。我没再问她第三了。我不会告诉她自己更欣赏谁,或者说谁更感动我。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阿里斯托克森道:“对音乐的理解由感觉和记忆组成。”我知道,80后和90后的“记忆”是不存在理解三江姐妹、谭维维和她那个外援哥哥的细胞的。这“记忆”其实是经历,是铭刻在你脑海中的生命历程。
我在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不想读书,没机会谈恋爱,挣钱更是无门。幸好家里有一把别人留下的二胡,后来又自己攒钱买了一把吉他,于是每天不间断地把它们胡乱地摆弄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聊以打发光阴。没一个师傅,没一个老师,自己又没悟性,免不了自学不成材。不过,也只有在自己营造的这个由50%乐音加50%噪音合成起来的氛围中,劳作了一整天的疲惫身心,才得以平缓过来,也才得以安睡。
依依也十分喜欢尚雯婕,这几乎是不用说的。祝贺她,因为尚的夺冠让她分外开心。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