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新学年,上海初高中新生领到的历史教材内容耳目一新。嗅觉灵敏的美国记者约瑟夫·凯恩,抢在中国同行之前嗅出了其中的不同意味。9月1日,他在所供职的《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毛在哪里,中国修改历史教材》的文章。此文章用典型的美式新闻表达,看似报道“修改”的事,却带有浓浓的政治寓意——“毛在哪里”的疑问充满了美国式的政治幽默。然而,此文的基调是赞许上海教改的。按照中国式的政治幽默,这是一篇类似于国内读者常见的“正面报道”。
这事原本到此也就罢了,可保守的美国《侨报》(华文报纸)也不甘寂寞,旋即拾《纽约时报》之牙慧,跟进发表《历史教材的写法》的社论,危言耸听地声称:“再多的盖茨和子弹头(笔者注:198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高速列车)等贴近现实的内容,也替代不了毛的意义……”很显然,《侨报》在扮演上海教改的“反对派”。
9月7日起,不少国内网站开始转贴《侨报》社论,许多网民立即跟风炒作,且越炒越凶,成为抨击上海教改的国内“反对派”。然而,看似义愤填膺的抨击者,绝大多数未必对上海中学历史教材的新旧版本作过比对,却热衷于情绪的无端发泄。而且,由于教科书编纂方上海市教委及编写者保持集体沉默,客观上放大了“反对派”的声音。
我读了约瑟夫·凯恩的文章,读了《侨报》社论,浏览了国内部分媒体不明就里盲目跟风的文章,并特意从邻家在校中学生处借来新旧版本的历史教材作比对。我的感受是,新版教材了不得,大大减除了以往中学历史教材中被强行注入的“历史意识形态”毒素,体现出历史教育与时俱进、拨乱反正、去伪存真的时代潮流。
毛、长征、十月革命、殖民侵略、阶级斗争、农民起义、王朝更替等“传统内容”被大幅删减,经济成长、发明创造、对外贸易、近现代民主政体与社会法治、全球化与社会和谐出现在新版教材里,摩根、盖茨、纽约股市、太空船、子弹列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事物置于新版教材显著位置。试问这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老实说,如思想文化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直到今天都远谈不上完成一样,历史领域的拨乱反正——恢复历史之本来面目,适才刚刚启程。如果说某些涉及既得利益的“局内人”对此不满属情有可原,那么作为“局外人”的一般网民之瞎嚷嚷,简直如同瞎起哄!
其实,“反对派”中隐含着少量的“老夫子”。他们所“感冒”的是大幅删除“历史意识形态”的毒素。他们不便直言,只能祭起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旗帜,抓住新版教材淡化“近代民族屈辱”大做文章。是的,20世纪中叶之后编纂的中国近代史,的确对1840年之后中国之屈辱做足了文章,可是,却不敢正视中国受列强欺侮的真正原因,不敢正视闭关锁国之愚蠢政策因何而生,不敢承认华夏古老的黄色文明敌不过西方新兴的蓝色文明……这不奇怪,那个年代,中国与19世纪相似,又一次选择了闭关锁国。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难道还要让下一代继续陷在历史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么?!
中学生学历史,说到底要解决一个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人之所以要学历史,关键是要打下一个与当代世界主流文明相吻合的历史观,为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服务,亦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对照这一标准,旧版的历史教材能胜任么?透过新版历史教材,我读到的不是上海擅作主张,而是中国要加快教改的决心。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