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6元!北大副教授阿忆在网上公布工资单引起极大反响,阿忆称如果不“走穴”就活不下去。9月20日,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力挺阿忆,称这绝非哭穷,只是希望公众能够了解事情真相。(华夏时报9月21日)
最近有些人动辄就跟“农民工”比较,比如郝海东这几天就抱怨说,有些中国足球球员堪比农民工遭遇,欠薪现象“太严重”,连基本生活保障都不能满足。结果在网上引来海量的板砖,炮轰郝董恬不知耻,“侮辱了农民工”。这回阿忆虽然没有跟“农民工”比较,但大意就是抱怨工资少,入不敷出。总之要照郝董和阿忆等人的说法,这生活实在很难过下去了。但阿忆和孔庆东副教授毕竟不是“农民工”,他们不可能切身体会农民工的生存困窘。
“‘这么点钱’你还生两个,‘这么点钱’你还开汽车,‘这么点钱’你一顿饭还吃15块钱,‘这么点钱’你还敢买商品房……”这是笔者从新闻跟贴中摘录的言论。话糙理不糙。网民“拍砖头”骂郝董、阿忆,“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我们或者可以解读为网络暴民的哄客所为,也可以说球员、教授他们只是“实话实说” 。人嘛,“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又何必责怪别人呢?阿忆教授日子难捱,有人会说无非是理财观念不强,云云。但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算是误读。要说真正的问题,不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使得人们的常规性收入太少了,“入不敷出”的感觉才会益发强烈。
但透过这乱蓬蓬的世象,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条新闻背后更折射出平民主义对所谓精英阶层的本能反感。
不可否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因难以分享改革成果,生活压力日益沉重,对不断推进的改革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阶层分化日益严重,民众与所谓精英之间关系紧张。民众谴责一些经济精英“为富不仁”,而对知识精英则显得较为微妙。这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频繁为经济精英摇旗呐喊,而更多的教授则像阿忆一样,热衷于“走穴”,再加上“上学难、上学贵”等教育问题积重难返,引起民怨沸腾,大大降低其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对此,社会学家孙立平在《转型与断裂》一书中有过精彩表述:“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由于金钱评价标准的分量越来越重,知识分子显得日益‘废物’和无能。因此,如果说民众对相当一部分经济精英的态度是厌恶,对知识分子则是轻蔑。”因为阿忆副教授的4786元的月收入,对普通老百姓则是一种奢望了。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