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成熟、有必要的非赢利性行业协会过渡为赢利性经济合作组织未尝不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行业协会现阶段都适宜转化为这种角色。”日前,从化市清丰蔬菜加工协会会长欧建昌认为,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特别是起步较迟、“协会+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的农业类行业协会,如果这样转型,将会把相当多的农户会员撇到另一边。
会员贫穷无法入股
身兼从化市清丰蔬菜加工协会会长的欧建昌,名片上另一个头衔是广州市清香农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香”)总经理。“清香”既是一名会员,又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先由公司与协会协定,再由协会与各村分会签订种植合同,然后分会根据要求又与各会员安排种植计划,既保证了“清香”加工原料的来源,又确保了会员的收益。仅2003年,会员种植蔬菜面积2000多亩,收入达300多万元。
去年有会员提出要把协会转为与农民实施股份制的赢利性经济合作组织,让农户会员享受加工后的二次利润分成。但欧建昌认为,目前转型的条件并不成熟,原因有五:一是大部分的会员农户比较贫穷,要他们拿出巨额资金入股不大现实;二是部分会员思想意识落后,跟不上风云变幻的大市场;三是种植小户的会员较多,缺乏种植大户,承担风险能力较差;四是公司与小农户打交道的交易成本过高;五是农业产业的信息化问题尚未解决。
欧建昌举例说,蔬菜种植需要到偏远少污染的地区,这些群众会员绝大多数是贫困户,甚至是特困户,均是2-3亩的小规模经营,协会吸纳他们为会员,可谓是有点“济贫扶弱”的性质,如果现在要他们拿出数千元甚至过万元的资金入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灌村镇新南村的特困户,连种子和农药款都无法解决,还需要企业补助每亩50-100元,并对其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
市场风险农民难担
其实,最大问题是这些小农户会员承担不了大市场的风险。欧建昌说,目前与会员实施的是“保护价”收购,极好地解决了会员的蔬果“卖难”问题。如今年在鳌头镇石联村,与当地100多名会员签订了三项的保护价:苦瓜每公斤0.8元、豆角每公斤1元、小白菜0.5元。许多会员反映,因为承担不了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该村一直不敢大面积种植蔬菜,直至加入协会后,才大量发展种植苦瓜、豆角、小白菜等蔬菜。
清丰蔬菜加工协会石联村分会会员邹国英说:“今年苦瓜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后期每公斤仅为0.3元,品质再好的苦瓜也乏人问津,全靠‘清香’以每公斤0.8元的‘保护价’收购,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种植风险,保障我们不会亏本。这是我们加入协会得到的最大实惠。目前我们也不想以入股形式加入协会,因为加工产品销售时间长,资金回笼慢。我们都要等着卖菜的钱给小孩交学费呢。”
尽管与会员签订了“保护价”合同,但“清香”还是留给会员很大的选择空间——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允许会员将农产品推向市场自主销售。欧建昌说,这样做目的有两个:一是让会员以高价销售增加收入;二是减轻企业高价收购的压力,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跨区域调运产品,降低成本。
“如果协会转为经济合作组织后,这种合作的格局将会改变,所有会员都得承担经营风险。”欧建昌说,由于“清香”属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收益较慢。这不同于一般的鲜果菜经营企业,转手快营利快。如果遇到新鲜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时,实力不够雄厚的农户会员将无法承受这种大风险。例如今年苦瓜,市场收购价每公斤最高1.8元,如果公司全部收购会员的产品,经营可能会大亏损,农民也得跟着赔。这样,原本1.8元高价的苦瓜,农民明明是赚钱的,却变成了亏损,“许多农户会员也不会愿意这样干”。
不过,他表示,转型为农户入股合作的经济组织将是发展方向,但前提必须是时机要成熟,如培养出一批有实力、市场意识较强、信誉度较高的种植大户,这样的联合才能发挥协会更大的优势。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