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利协会缘何长盛不衰
——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调查与思考
汪爱国
内容提要:目前,不少农村水利工程处于水费难收,管理难管,或维修无资金来源的艰难时期。为此,农村的水利建设、管理、养护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新课题。江西省万载县双桥镇鲤陂民间水利协会历经清朝、民国、共和国三代,迄今已130余年,仍然勃勃生机,这无疑为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鲤陂的生机缘于鲤陂水利民间协会的长盛不衰。又缘于什么?鲤陂水利协会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借鉴。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 百年水利协会 民办民管民受益
万载县位于湘赣边界的九岭山脉中段赣西北边陲,是江西省产粮大县。长期以来,包括万载县在内的许多地方因干旱缺水,农民争水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据会长朱瑞金介绍,在鲤陂灌区,2003年那样的特大干旱之年,周边农民用水纷争不断,而鲤陂灌区却平安无事,农民仍然是安居乐业,粮食仍然获得大丰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个农民合作组织——鲤陂水利协会的存在并发挥着管理水事、协调用水、养护工程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又为何如此的生命力?为此,笔者专程前往万载县进行了调查。
一、协会缘起及时代背景
据现任鲤陂水利协会会长朱瑞金介绍,清朝同治辛未年(公元1871年)间,天下大旱,万载县双桥镇境内禾苗焦枯、农田龟裂。为争夺有限的水源,各村庄之间械斗不断,死伤数十人。周家寺院村情形更为惨烈,县太爷为此伤透了脑筋。此时,厌倦京城生活隐居乡间读书的朱俊良耳闻目睹后,日思夜想,竟得出一解办法。朱俊良将需要用水的3000多农民一一登记在册,然后将这3000多农民按族姓划分,再召集各族长开会。开会主要讨论在赤兴乡境内的鲤河上建筑陂堰、蓄水灌溉农田一事。这次会议计算出建筑鲤陂的成本,刚好合到每人每年10斗谷子。缴纳了谷子的农民还要出工参加建筑劳动。缴纳了谷子,参加了筑陂劳动的农民才有享受用水的权利。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统一灌溉管理、按成本收取谷子(水费)的理念,并冠以鲤陂水利协会之名。
1、工程概括
据《万载水利志》记载,鲤陂建于清朝同治辛未年(1871年),因灌溉需要,由双桥镇周家寺院组织农民在赤兴乡镜山村建造的。至今135年。鲤陂是3000位农民自己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为建筑和维护一座陂堰需要大量的竹木柴草,朱俊良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官府购置了一片森林,以供建材之需。工程主要有一座拦水陂,一条5公里长的干渠,27条共3公里的支渠组成。1970年,由当地政府支助水泥改建成浆砌快石溢流陂,属宽顶堰型,陂高3.5米,长27.8米,顶宽5.3米,底宽8.8米,中间设三墩4孔冲砂、泄洪闸。该陂拦引锦江支流龙溪水,控制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鲤陂灌溉区横跨万载县赤兴乡的镜山村,双桥镇的周家村、龙田村、蔺桥村、僧桥村等5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干渠长5000米,支渠总长2700米,灌溉着1460余亩稻田,受益群众3000余人。为了节省农田,主渠道都是沿着山脚开凿而成。整座鲤陂历时两年才得建成。
2、协会概况
因鲤陂建立之初,灌区内曾存在争水纠纷,为解决当村争水纠纷,周家寺院朱姓大户便召集各姓族长商议,决定成立一个不经营利为目的,统一灌溉管理,按成本收取水费的纯民间组织——鲤陂水利协会。各族长推举朱俊良为第一任会长,因为朱俊良处事公道、不畏权势,而且不收农民一分钱的报酬,所以直至朱俊良98岁离世。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和委员,共7名成员。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副会长负责下游农田灌溉,5位委员分别负责一个村的灌溉和工程巡查。协会每年还定期召开全体会员会议,讨论抗旱,定期公布上年的账目情况等。由于协会成员办事公道,水费收取合理,自协会成立以来,灌区除困难的农户,协会减免他们的水费。同时,协会还建立了规范的用水制度,实行分段包干,统一调度。在用水高峰时实行错峰用水,先灌溉下游,再灌溉中游,最后是上游,确保了农田正常灌溉和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既使在2003年遭遇的特大旱灾年,鲤陂灌区也没有发生一起用水纠纷。2004年12月,江西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处李和生处长受厅领导委托,来到万载县考察这个百岁水利协会,并提到这个民间组织的正式登记问题,引起协会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于是,协会向民政部门提出了登记申请。2005年9月,鲤陂水利协会正式注册登记。从此,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水利协会有了正式的合法身份。
3、水费征管
在水费征收上,鲤陂水利协会参照当地小型水库水费标准计收水费,正常年份每亩8元一年。水费收缴时间一般在每年10至12月。特困家庭经协会讨论可以免收水费。水费主要用于工程维修、渠道清淤、协会理事会成员和放水员的误工补助等。协会实行民主理财的管理制度,定期公布财务帐目。
二、协会长盛不衰的原因分析
2005年初,世界银行组织水资源保护署,拟考察中国西部缺水县市的民间组织水利组织形态,然后确定一个放款计划,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国家水利部政策司的一位姓李的副司长曾在江西工作过,他记起多年以前曾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过一段关于“鲤陂水利协会”的介绍,于是颇费一番周折之后他才查实这个协会在江西省万载县双桥镇。
受世界银行的委托,这位副司长会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位刘教授来到鲤陂时,两位见多识广的专家面对历经130多年沧桑岁月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鲤陂,不禁感慨万分,叹为奇观,甚至断言可以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专家考证,鲤陂民间水利协会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资料可查的最“长寿”的民间水利管理组织之一。这一组织之所以能存在100多年,并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分析鲤陂水利协会长期存在的原因时指出,首先是因为在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多次变革,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先后存在土地私有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等制度;从土地经营机制上,先后是农民自我经营、农民租赁经营、大集体经营和家庭土地承包经营,虽然生产关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当地有四点始终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是对封闭的农村社会环境和自给自足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受地形影响形成的小规模土地结构;三是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四是种植结构一直没有改变,始终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不管是战争,还是土地革命,都没有对这些因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何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下,主要种植水稻的土地都需要用水,用水就要有人管理,只要工程能管理好,农田有水灌溉,能种植,有收成,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集体)和土地经营者(农民)都满意。
其次是鲤陂水利协会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由民主选举产生,候选人均为用水农民。同时,协会领导机构和领导人的行为始终受到用水农民的监督。
再者,民主的管理方式,是协会生存的一大重要机制保障。鲤陂水利协会长期实行一种朴素的民主管理方式。严格实行错峰轮灌制度:先灌下游、再灌中游,最后灌上游;先灌水田,后农地;先灌主要作物,后灌次要作物,上下左右兼顾,团结协作。除领导人员的民主选举外,在水费计收标准的确定、工程的维护、协会开支等各方面均实行民主管理,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接受农民的监督,确保了农田正常灌溉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公开透明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了协会的良性运行。
最后,会长超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是协会能始终赢得农民信任并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鲤陂水利协会的水费收入极为有限,并且做到了完全公开,在基本满足渠道维修清淤等开支后,所剩无几,能够用于人工补助的资金有限,领导人收入极其微薄,只是在协会组织放水时发给很低的误工费。周家村周秋根书记告诉笔者,鲤陂水利协会之所以能够经历130多年而不衰,关键是要选一个好会长。而这个会长不是通过行政组织任命,而是由3000多用水农民推举。会长首先要有威望,威望来自于这个人道德感、责任感、不畏权势,同时还要能说会道。另据周秋根书记介绍,在鲤陂水利协会130多年的历史中,共4位会长。现任会长朱瑞金高中毕业,经过商、办过实业,后又在广东打工,在当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群众当中有很高的威望。朱会长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建国后也长担任协会会长一职,直至逝世。协会理事会成员年收入最高的也只有500元,而最少的只有区区60元,理事会成员平均工资仅240元。朱瑞金会长2005年的误工费为430元,最低时一年只有180元。担任收入如此之低的工作,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非一般农民所能接受。当笔者调查时问到一位农民自己愿不愿意当协会领导时,这位农民回答得十分干脆、实在:“不愿干,也干不了,那是份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三、协会的作用及意义
鲤陂水利协会的运行模式对当前解决农田水利管理问题有借鉴作用,对全国农民用水协会的研究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随着鲤陂水利协会的对外宣传,开始发挥了影响带动作用。这种农民水利协会是农民真正需要的协会,是保证农田水利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农民自治的民间组织。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存在,给我们带来四点重要启示:
1、水利协会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水利投入的不足,改善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推进农村水利设施体制创新,带来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都是政府想管又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把这些设施交给农民自己管理,正好两全齐美。我国现有大量的农村水利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以来,这些大量的农村水利小型设施,由于产权和管理主体不明确,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老化失修严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水是“瓶颈”;对于水利发展而言,资金是“瓶颈”。鲤陂水利协会的成立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瓶颈”。鲤陂水利协会每年收取水费中大部分用于水利工程维修。据不完全统计,该协会自成立以来,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水陂工程的建造与维修。
2、 协会的产生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水源条件的改善,使薄地变良田,“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田。各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双桥镇周家村、龙田村、蔺桥村、和僧桥村解决用水问题后,全部将水田改由以往的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其中周家、蔺桥两村大部分农户秋收后在稻田里栽种蔬菜,每亩增收三成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3、 协会的产生与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杜绝了用水腐败,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节约用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会成立后农民只交水费,不分摊工程维修管理费。如,周边龙骨冲水库、山帽顶水库每亩/年收费10元,其中维修看护费4元,而鲤陂水利协会每亩/年只需交水费8元。二是协会组织加强了管理,降低了供水成本。鲤陂水利协会刚成立时协会会员(农户)800人(户),现扩展到1400多人(户),灌溉亩/年费用由过去的12元降低到8元,每年减少群众负担1万多元。三是政府不需出面收费或集资搞水利建设,避免了搭车收费,有利于干群关系改善。四是从体制上消除了集体管理下的“人情水”,村干部、管理员用水也要拿钱。五是解决了“责任田”与“大锅水”的矛盾,减少了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现象,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4、 水利协会的产生与发展,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如,鲤陂水利协会和龙田龙陂水利协会买断灌溉工程后,集体水利资产由物质形态变为货币形态,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以卖促建,以建促管,以管促用,循环往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据调查,万载县国有、集体小型水利工程已改制2200多处,占89.7%,盘活资金1500多万元。万载县高村镇新联村村民黄正德以股份制方式投资36万元,既建起了电站,又盘活了停摆多年的灌溉工程,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每年给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四、几点思考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作为农业重要基础设施的小型水利工程,长期的投入不足,尤其是管理不善导致效益衰减,根本原因在那里?在于缺乏一种内在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其核心就是产权问题。鲤陂水利协会之所以能得到生存与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是因抓住了产权这个根本,明晰了所有权,搞活了经营权,放开了建设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产权问题上,笔者始终认为,必须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监督与管理兼顾,切实保护好三个积极性。一是投资者的积极性。水利协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取决于利益关系的合理界定。只有实现政府、投资者、用水户“三赢”的局面,水利协会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发展。三是自觉接受登记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依法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协会的指导,帮助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各项管理。同时要加强开展经常性地检查监督工作确保协会沿着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汪爱国 男,浙江省杭州市人,1955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1973年入伍, 1975年入党,任过干事、秘书、科长、主任、副局长等职,199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98年9月转业任民政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乡镇论坛》、《中国民兵》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其中论文50余篇(获国家部委奖10余篇)。2001年9月出席参加了由国家民政部主办的《村民自治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汪爱国 江西省万载县民政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