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相关部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调动起更多的能力与智慧破解这一困局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新闻成为一些媒体报道的热点。来自9月8日本报的报道说,海口的一些公办学校以“名额已满”为由,将农民工的孩子拒之门外,尽管这些孩子“符合政策上所列的所有条件”。此外,北京市教育部门近日对城郊打工子弟学校开始整顿,预计将投入8000万元,分流部分学生到公办学校,取缔大多数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扶持少数条件较好的打工子弟学校,以解决京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一直是令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头疼的问题,也是令不少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头疼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难处在于:一方面,大量公办学校没有做好接收大量流动儿童的准备,一直也没把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视为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校舍、应急处理、用电、食品卫生、交通等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教育质量也缺乏保证。于是,这些学校一直在“整顿取缔”和“扶持帮助”两种声音之间艰难生存。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尽管有关方面要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不少农民工也是心存顾虑:一是收入微薄的家庭承受不了公办学校的借读费和择校费,既要考虑交通费用,又要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二是孩子会不会被歧视,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有隔阂怎么办?三是公办学校的教材往往与农民工输出地不同,农民工子女将来回乡参加中考和高考必然面临困难。
对此,近年来,媒体的呼唤、讨论不断,专家的建议也有不少,教育部门也在不断想办法,一步步改进工作。比如,一些地方已从简单地一刀切式的“坚决取缔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到实行“分流一批、取缔一批,扶持一批”,以及加大政府投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手续等等,无疑,这些都是务实之举,也是积极解决问题的姿态。
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一样享有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两个行政指令在短期内即可解决的事情,而且,它还涉及教育考试体制的某些深层问题。困难总是有的,矛盾总是有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现实。必须明确一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相关部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调动起更多的能力与智慧破解这一困局。公办学校也应该对农民工子女更真诚地敞开怀抱,更好地顾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感受,不让他们有被歧视之感,让他们更顺利地融入城市校园生活。总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有人将农民工子女比作“流浪的花朵”,这个比喻既形象又苦涩,道出了他们在方方面面所处的艰辛与尴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所周知,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呵护“流浪的花朵”,就让我们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从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拥有一张稳定的课桌做起。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