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成都市诞生第一本公务员专用的“员工手册”——《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手册》。该手册第四章“行为规范”中,“按国际惯例,衬衣里面不可着棉毛衫、毛背心、毛衣,因寒冷需穿时,最多加一件‘v’字领的羊毛衫”,以及“皮带颜色与皮鞋颜色一致,以黑色为标准”等,甚至细微到要求上班前严禁吃带异味的食品。另外,“不知道,不清楚”、“叫啥子,等一下”等服务禁语在《手册》中被严格禁止。(9月5日《华西都市报》)
假如全国的公务员都按照这个“工作手册”打扮,与国际接轨了,大家都成了绅士,恐怕,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距离可就远了。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代表国家、政府与老百姓打交道,公务员一旦像接见外宾般“接见”老百姓,恐怕,是不符合“与人民打成一片”执政理念的。公务员有许多种,比如说警察,他们必须统一着装,比如政府发言人,他们还得化化妆,时刻注意造型。然而,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普通公务员,干净整洁即可,犯不着左禁令右禁令。
所谓“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不成文的法律规范,是大家都认可的、非书面化的行为准则。如今,成都市的这个《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手册》将这些惯例变成“禁令”,白纸黑字地要求公务员不准这个,不准那个,试问,这还是惯例吗?不,这是法令!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时代发展赋予了社会更加色彩斑斓的空间,公务员着装的“个性化”,本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公务员代表的是一个政府的形象,固然,一个穿奇装异服,留奇异发型的公务员不太妥当,然而,用各种条条框框来限定公务员的着装,这种压抑个性的做法,则不但不怎么“人性”,事实上还有违“国际惯例”。据我了解,在中国香港,联合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公务员的着装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大多只是约定俗成。
公务员着装不能“一禁了之”。我赞成中国人民大学李如海教授的观点,公务员衣着打扮要有一条红线,但不是靠规定,而是公务员的修养和判断力。就比如说,建国以来,周恩来式的整洁仪表,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采取了这种装扮。说明白了,公务员的着装也是一种文化积淀,正如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式“大胡子”,这种公务员形象不太可能出现在中国一样。
普通公务员不是外交官,有那么多的礼仪要遵守,有那么多的标准要统一;公务员也是人,需要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第八条规定,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应该“举止端庄,仪表整洁”。公务员看起来干净整洁即可,没必要对公务员从头到脚、事无具细地“统一”。相反,公务员着装要“与国际接轨”,但更要符合国情。刻意要求公务员的穿着“高人一等”,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