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是针对近期网上讨论热烈的关于“暴力之邦”的所谓“传言”,广州市有关部门日前召集了中央驻穗、省、市共22家媒体,通报广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称“今年头7个月,广州两抢案件下降25.2%,其中飞车抢夺案下降37.7%”。“可以说,广州治安稳定,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城市。”(信息时报2006年8月24日报道)
很可惜,通观这个“治安稳定,有安全感”的城市对于严打整治工作“辉煌战绩”与“可喜成果”的宏大叙述,笔者的感觉不仅不是如君所愿的如释重负,恰恰却是越发的不安与担忧。
从“八次统一整治,破一批重大案件”到“两千便衣出动,5个月破案2960宗”,从“500特警投入高发案地区”到“便衣一天抓获7个作案团伙”,我们看到的可真是如报道所称的“从早到晚捷报频传”啊!但是不禁要问:一个“秩序井然、法治健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可靠保障”的“稳定之邦”是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吗?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道是这样简单的单方行动就可以真正“保一方平安”吗?如此严打整治怎么就能让民众相信这不是为了一时稳定与平民愤的“权宜之计”而去放心勾勒“治安稳定的、有安全感”的城市愿景?或许,真的是只能是保一方平安了:不再考虑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再顾忌全体公民的长远安定。
笔者认为,如此内涵下的安全与稳定背后,恐怕隐藏着的是更为严峻、更让人担忧的体制问题与社会矛盾,绝对不是简简单单运动式的突击专项治理可以一劳永逸的。而通过所谓“深入严打整治,不断总结经验”来试图建立所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更是南辕北辙。与建立什么“长效机制”这样时髦的用语相比,与“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离人民群众普遍满意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差距,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依然是长期、艰巨的过程”这样的惯用辞令相比,笔者更相信专家学者对于城市“增长困境”与城市发展的“高成长期遭遇高成本期”的分析(http://news.sohu.com/20060825/n244984636.shtml),城市的发展确实到了需要“居安思危”的时候。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每个社会成员安全感的集体凝练,是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消解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分层与改变农民“二等公民”待遇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整体考量。众多网友现身说法式的“暴力之邦”言说,或许真是“过分夸大某些个案、不真实的捕风捉影的结果”,但是每个个案落在具体公民身上都会是惨痛乃至血淋淋的经历。
在现阶段这样的国情下,我们不奢望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钟南山院士遭抢后的安全待遇与破案神速,我们甚至默认这种“让一部分人先安全起来”的特色。 我们只是期望,不要简单粗暴地靠草率划分什么“绝大多数”的方式来消弭这种公民个体的不安全感。而对于辟谣式的情况通报,也不要在立场附和的同时用文革语言对不同的声音与质疑的观点一律棒杀。每个人的稳定与安全,一点点积累起来才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安全与全面和谐。
面对“两千便衣5个月破案2960宗”的“捷报频传”,我们看到的是消弭“暴力之邦”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感受到的是对于社会治安问题所表征出来的深层体制问题的习惯性无视,我们担忧的是在“稳定与安全”皮下埋藏着的社会和谐深度隐患。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
广东两千便衣5个月破案2960宗 抢夺案下降35.7%
专家称广东经济进入“增长困境” 需要居安思危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