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副总理金秉准7月末刚刚被总统卢武铉任命,在任只有月余即因涉嫌论文造假被迫辞职,这是继黄禹锡案后韩国第二起“重量级”学术造假案。
韩国出现一系列的学术造假现象引起了韩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注。出现这一现象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方面,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对学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少部分道德品质不良的学者则以学术造假的方式来获取名利;另一方面,学术研究有其特殊性,判定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比较模糊,很难量化和细化,浮动的空间比较大,为学术制定某一标准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客观。这就给了假学术、伪学术的可乘之机。
对韩国而言,作为世界排名第11的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和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也随之高涨,在各个领域都想争世界之最。黄禹锡在最辉煌的时候拥有大批“追黄族”,并被封为“民族英雄”。民族主义激情造就的社会宽容使假学术、伪学术的制造者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处罚。金秉准的学术造假事件与政治斗争连在一块,韩国在野党大国家党坚决要求金秉准辞职,并批评卢武铉总统的任人制度,所以金秉准很难过关。假如金秉准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那么他的学术作假事件有可能不被追究。
中国科研的宏观背景和环境与韩国非常相似,两国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在科技方面都属于后发国家,都经历了模仿、跟进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阶段。现在经济转型,要求自主创新,所以,整个社会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很高的期望值。
对于学术造假也需要警惕。
同假学术相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伪学术的危害性更大,因为伪学术更难以识别。今年春季,笔者在一个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会上见到了一篇特殊的“论文”,该“论文”原来是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关于东北亚的战略思想和政策理论方面的问题,都是学术性、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学术问题是不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解决的,我们知道,是哥白尼发现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但是如果当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的话,那么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就成了永恒的真理。
防止假学术和伪学术,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识别能力,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