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
主持人:李老师,高考贫困生现象在中国的整体状况如何?您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
李宝元:目前,全国农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沉重的教育负担难以承受,“大学考得起读不起”,“辛辛苦苦忙一年,不够孩子学费钱”,“一人上学,全家受穷”,“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确实是实情。例如,陕西渭南的合阳县高考升学率一直很高,每年约有3000人上大学,其中80%是农家子弟;而该县近5年农民人均年最多收入也仅1580元,一个三口农家10年不吃不喝不用的纯收入,才能支撑一个孩子读完4年大学。
从2006年5月10日至6月2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公司对北京、河北、安徽、湖南、广西、宁夏、重庆、云南、山西、湖北和四川等11省(市、区)的16所高级中学取样调查了近500人(其中包括322名考生和89位中学教师,结果显示:教育支出(包括生活费在内)是贫困高考生致贫主要原因,贫困高考学生家庭年平均总收入4756元,这样的收入连高中阶段的年教育支出(6789元)都不够,就不要说上大学了。按照去年的数据,高校学费年均5000元,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年花费需万元以上,最高的达3万元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即“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大学,6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学费,大量考生高考前最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应该是能够说明我国目前高考贫困生整体状况的。对于即将跨入大学的高考新生来说,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具有关键意义,一旦跨过整个坎儿进入大学新阶段,由于眼界开阔、信息灵通和机会增加等原因,以后三年的学费问题很容易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因此,资助政策和重点应该放在这个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宝元
高校贫困生,一般是指在大学学习期间因家庭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导致生活上困难并影响到学业顺利完成的学生。其具体界定标准,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最低生活标准和大学生维持基本生活和正常学习的最低费用而定。例如,在北京地区,目前一般把每月基本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低于北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10元的学生视为贫困生。据调查,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从目前高校生源情况来看,贫困大学生中,民族院校的贫困生比例最高,师范、农林、地质等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在有的高校贫困生比例已接近50%。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特困生,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的贫困生,其总量规模巨大,而且贫困生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的学生数量不减,而来自城市(多为下岗职工)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在增多。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