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元(中)在搜狐演播厅接受访谈
2006年6月,山西榆社考生陈力今年高考估出600分,其父陈东生因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而服毒自杀。(《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24日)
2006年6月26日,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学生玲玲查到了高考分数线,其532分的成绩已经超过二本录取分数线17分。在得知女儿的好成绩后的第二天早上,苦于筹不出学费的父亲李海明在自家土窑的门框上面上吊自杀。玲玲的继母章惠兰称,为了供玲玲读书,李海明曾两次借高利贷,抵押了老宅。(《新京报》2006年7月17日)
《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报告称,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
……
每年的7月是中国大学招生季节,中国有上千万个家庭在期待着喜讯,同时也经受着一种说不清楚是幸福还是苦恼的煎熬。然而,喜讯未必就带来惊喜,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既是期盼的喜悦,也是沉重的负担,个别喜讯甚至酿成了悲剧。有人甚至精辟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隐形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高于通过高考的困难”。
为什么高考贫困生现象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如期浮上水面?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它与我们教育收费制度乃至高等教育体制有什么关联?它是否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长此以往,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这种现象?为此,本期的人物访谈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宝元教授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的李孔明同学,他们共同来为我们讲述高考贫困生这一沉重而又挥之不去的话题。
嘉宾:李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嘉宾:李孔明 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本科生
主持:尹冬华
搜狐网评论频道编辑(兼)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