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电价突涨的议论不但充斥着媒体,社会舆论也沸沸扬扬。笔者注意到,这次涨价与上次涨价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上次是全国电力供应全面告急,为缓解电力紧张局面,采取了高耗能企业提高电价,民用电价适度上涨的价格调节(实际是涨价)措施。
当时,一些电力部门官员和专家纷纷发表谈话,说我国的电力在一个很长时间里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会改变,加快电力改革势在必行。那时笔者就纳闷,能源、交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就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国家投入巨资来解决这个问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力供求矛盾已经不那么突出了,为何突然又说相当长时期电力供应将紧张呢?而这次涨价理由又何在呢?正好前一段时间,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告诉我们,今年夏天全国人民不用太担心缺电,中国告别了长达4年之久的缺电局面。这难免让人有点费解:紧缺的时候涨价,而供应充足了也涨价,电价为何就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呢?
这次涨价的理由据说是因为煤电价格联动改革的结果。这又使笔者联想到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一说改革,产品和服务价格就上涨了。电力价格是这样,水、气、医药医疗、教育和铁路公路运输等领域等都是如此。改革=涨价,这种思维定势已经充斥在各个行业很久了。
这种思维定势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些经济学家把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看作万能,不加区别乱用导致的。好像只有涨价才能理顺价格机制,只有涨价才能督促节约行为,只有涨价才叫发挥了市场机制,才叫市场化改革。其实有些行业改革的重点不在价格机制,例如,电力行业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在于打破垄断,在垄断情况下价格杠杆是不起作用的。一味在价格上打主意是舍本逐末,只会加重百姓以及其它行业的负担,导致不合理的再分配。
现在百姓听到这样两句话就害怕,一是某某行业要改革了,二是某某产品和服务价格要开听证会了。一改革,一开听证会,就意味着铁定要涨价了,百姓要多掏腰包了。这是导致现在改革公信力不如改革开放初期大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一年上一个台阶,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企业改革使企业职工待遇大幅提高,职工得到了实惠。那时,百姓盼改革、发自内心想改革、拥护改革。而现在,这种一改革、一听证百姓就得多掏腰包的所谓改革,百姓怎能从内心里拥护,改革公信力如何能够高呢?
因此,必须破除改革=涨价的思维定势。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上进行改革;一些价格不合理的行业,通过提高价格理顺价格机制是必要的,但不要打着改革的旗号。要朝着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方向改革,改革就要使百姓得到实惠,比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改革。这样才能提高改革的公信力,才能使百姓拥护改革,也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健康推进。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