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终于要结束了。被世界杯包围的生活终于也要结束了。回顾被各类足球信息狂轰滥炸的一个月,不禁想问:这举世瞩目的世界杯,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入决赛。那一次,中国球迷大批涌进韩国。4年后,德国没有了中国队的身影,坐在德国看台上看球的只有“FIFA雇员和中国贵宾”、“中国足协组织参观团”和“明星”。然而,中国球迷的热情并没有就此打住,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本届世界杯的收视率总计将达到500亿人次,中国观众累计将达约100亿人次。
世界杯开赛之前,各路中国记者1000余人马浩浩荡荡开往德国,然后有了国内媒体对世界杯无一例外的铺张炒作:从荧屏到纸媒,比赛直播占去的只是关于这场盛事传播容量的几分之一,我们看到的更多内容,是包括歌星、影星、作家、主持人等各路名人在电视、网络、报纸上专业或非专业的球评、为竞猜设置的各种花招迭出的娱乐节目、一大帮激动的学生市民参与的足球知识竞赛及现场模仿解说,更有铺天盖地的图片海报及世界杯广告充斥周围。媒体放弃了它所应当承担的导向责任立场,为可能带来广告收益的世界杯不遗余力张贴海报。
在这种无处不在的鼓励和煽动之下,不知所以的中国观众坐不住了,放下手中可以放下的一切活计开始专攻足球:见面打招呼变成了“看球了吗”;工作及工作外内容全是努力认识并记住那些陌生的异国球星,他们的球场位置、技术特点、个人嗜好甚至生日;漫无主题的吃饭讨论话题变成了如何解决“卫生间进球现象”;而媒体评论员们也开始忧心忡忡地关注看球权利得不到保障会引起社会阶层断裂问题。势不可挡的举国看球潮流培养着一拨接一拨的球迷、准球迷、伪球迷乃至假球迷,也制造了“路透社关注中国球迷动态,疯狂举动让人啼笑皆非”、“在国内已经有球迷因看球劳累加激动而猝死”等等场外新闻。
我们为什么要看世界杯?除了那些真正享受足球运动的球迷之外,有多少观众是盲目加入潮流队伍跟着瞎嚷嚷?我们到底要从世界杯中看到什么?除了22个人带球跑动偶尔射门或进或不进之外,是“亚非拉地区经济落后,体育也没有话语权”的真相,是“世界杯开始就是不公平竞赛”,还是“世界杯为德国、国际足联甚至我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抛开那些酸溜溜的“我们是在为别人过节”不说,造就全民世界杯的更主要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国人从众心理。小到家家孩子学钢琴,大到人人不甘落后地挤着买大屋;具体到网上哄客没看懂新闻或根本没看,就义愤填膺地跟风批判;远到中国的汽车行业,盲目的上马,模仿的形式,落后的技术。面对舆论风向的倾斜,大多数人不是去进行独立思考,而是缺乏判断力,没有主见跟风而起。
足球运动包含着太多的因素:人种体质、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有些东西是难以沟通和真正理解的。如果我们真是关心足球运动,关注足球发展,那我们就应该理性的转变,向门庭冷落的国足赛场投去更多的关注目光,而不是浪费这么多热情在一方屏幕前做无聊看客虚张声势的呐喊。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