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投资的内地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发现,在新疆当地很难招到煤炭专业的技术人员,无奈之下,不得不从内地总部调人,加大了企业成本。据了解,近5年中,新疆煤炭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不足200人,而毕业后能进入煤炭行业一线的更少,2005年,新疆146名煤炭专业专科毕业生和16名本科生中,没有一人去一线工作。(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但从国内煤炭行业现状来看,这个“预言”实在大失水准。至2004年,我国煤炭年产量突破20亿吨,稳居世界第一。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全国煤炭企业多,共有28000多个;管理杂乱,大量官股形成的“保护伞”已是公开的秘密。尤其是矿难频发,国家安监总局李毅中局长那已经日常化的愤怒表情叫人麻木。
“零工资”就业的现实已经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但仍无法促使人才向效益不错的煤炭行业大量流动,这确实值得反思。但是,对于矿难频发的煤炭行业,爱惜生命的人才们不可能无视自己的生死,将未来托付给这样一个高危行业。与其对自己性命不负责任,倒不如继续“飘”在社会上,寻求下一个至少可以“苟且偷生”的机会。
再说,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尤以私营为主无视煤矿安全,土法上马,想方设法节省成本,最大限度攫取“黑金”利润,直接导致煤矿安全投入大量“欠账”。在“一切向钱看”的指导思想之下,就算人才能够提出真知酌见,到头来恐怕被矿主视为个人牟取暴利的“阻碍者”,要么被同化,要么被排斥。
煤矿事故居高不下,确实不能完全排除技术力量欠缺因素,但据事后调查结果,频繁发生的冒顶、透水、瓦斯爆炸等矿难,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因素,而忽视安全管理和资金投入是主因。更何况,对于一般矿工都能预见的许多矿难苗头,煤矿管理者却麻木不仁,就算大批具渊博知识的博士驾临,恐也无法阻挡矿主对金钱的那份贪婪之欲,也无法唤醒他们对矿工生命的那些冷漠。换句话说,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就算拥有大量人才,也极有可能碍于饭碗等原因,最后被同化。
凭心而论,我是赞成煤炭行业大肆招兵买马,广纳贤才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适合人才生存成长的优越环境,没有一套严格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人才的加入又怎能对矿难频发势头起到根本性的扭转作用,或许,要么被这潭“黑水”染黑,要么被一脚“踢”了出来,总之,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知识才能,没准还会成为矿难事故的“替罪羊”。说句很不中听的话,过高地估计人才作用,实则是对当前煤炭行业弊病重重的视线转移,不利于从根本上建立起一套更为有效地安全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