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招生工作相继开始,一些所谓的“招生中介”又在四处活动,从急于让孩子入校的考生家长手中骗取钱财。细加追究不难看出,这些骗行大多与高校招生中的腐败和不规范做法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正是一些高校和招生人员花样迭出的招生“黑洞”,正是他们与非法中介的某种“合作”,让招生骗子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黑洞”之一:单独招生。艺术和体育等类特招、小语种、保送生等本是高校选拔特长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今却成了一些高校招生人员权力寻租的“捷径”。更有高校巧立赞助费、“教育基金”等各类名目,变相收取巨额费用。
“黑洞”之二:私设“小计划”。有的高校在教育部批准的招生计划外私设“小计划”,伪造地方招生部门的整套录取手续,待学生学业完成要就业时才被用人单位告知“派遣证”也是假的。
“黑洞”之三:附“名牌大学”之名。一些知名高校办了一批附属院校以为赢利之道,这些学校往往鱼龙混杂,有的只能发自考文凭。但这类学校招生时往往打出名校牌,刻意不提自身性质,而“无形资产”被利用的名牌高校,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默许。众多低分学生花费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迈进学校门槛,才发现掉进了陷阱。
“黑洞”之四:调剂指标。为在生源好的地方多招生或为平衡地区招生量,高校往往规定机动招生人数或补招,这些指标在一些地方又成了可买卖的“商品”。一些被查处的违法中介就此揽财谋利,向学生家长收取巨额“调剂指标”费,而有些交了此费的考生竟然拿到了货真价实的录取通知书。
种种“黑洞”,样样骗行,吸取的无不是考生家长的“血”,吃的无不是莘莘学子的“肉”,败坏的是高校声誉,颠覆的是招生公平。对此,仅仅提醒考生家长不要上当受骗是不够的,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各种招生信息真假难辨之时,家长慌急之间难免被骗子欺骗。这些问题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彻底封堵高校招生“黑洞”的切实办法。各高校也应反躬自省,自我查处堵住“黑洞”。那种为了区区之利而对种种违规招生之门半开半闭,与非法中介之间不清不白的“变通”做法,实属自毁清誉,得不偿失,违法者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前车之鉴,足可警示。
教育部今年明确规定,所有高校在本地和跨省招生来源计划将全部实行网上编制、执行和管理,此举可望对调剂指标进行全程严密监控。但如何堵死高校招生的各种“黑洞”,消除招生政策和有关法律的“灰色地带”,仍是教育、招生等有关部门亟待攻克的难关,也是确保高考公平的关键。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