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我们对数字也许被迫保留了可贵的怀疑主义精神,不过,就算在这种不确定当中,国家统计局还是被划归为比较尊重科学方法的机构,无论如何,数字总是比官员们气势十足的骈体讲话稿来得可信一些。
根据中新社6月13日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又给大家上了一道算术题:“目前中国GDP与德国仅仅相差四千亿欧元,也就是五千至六千亿美元。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期,中国经济总量很有可能赶上德国,将达到人均三千美元左右。15年后,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中国将达到人均五千美元左右,总量基本上可以赶上日本。再过30年至3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人均将达到一万美元,总量将大致赶上美国。”
这种“赶英超美”应用题,经济学家也算,统计局长也算,几年来人人测验过关,可能除了提高全民算术水平有一点的作用以外(这也是教育部的事情),并无其他好处,中国的GDP增长率与那些被“赶超”国家的GDP增长率都是变量,不要说一百年,明年可能就不同了,可别把它们当成恒量来代入演算。
心理阴暗一点来解读,可能就会认为统计局长与一些经济学家们习惯成自然,GDP的增长率向来都是予取予求,要10%,下面的报表就不敢填9.9%,所以就不觉得增长率在未来100年内会有什么变动,美国佬自然乖乖等着我们追上踢他们的屁股。邱局长在运算过程当中,难道忘了半个多月前国家统计局石破天惊的宣誓?“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虽然流露出了原来增长只许正不许负的统计秘密,可毕竟算是深受民众欢迎的表态,这么快就不当回事了,未免也太欺负大家的记忆力了。别忘了现在大家有GOOGLE 呢,实在不行,还有百度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种“百年追赶拿金牌”的宏大叙述违反了统计不得虚构的原则,它若真的能让老百姓欢天喜地,带着微笑入睡,那倒也罢了。曹孟德先生也望梅止渴过,让卖命的小兵嘴里生出一点津液,三十六计,现在也可以用用的,都是政治家嘛。我在下半夜等候世界杯巴西与克罗地亚的开赛之时,尽可能多地翻阅网易这条新闻后面近7000条评论,发现是清一色的反对声音,看来没人觉得墙上这个百年大饼可以充饥。这我就不理解了,既不能自圆其说,又无法博得民众的欢呼,邱晓华局长要这点口赢有何作用?
更糟糕的是,别人已经开始寻找新的衡量指标了,早在1999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就于《更高质量的生活》中提到“金钱并不意味着一切,以前的政府忘了这一点常识”。而在野的保守党党魁大卫·卡梅隆也说:“我们不仅应该想想怎么把钱放进民众的口袋里,还要想想怎么把快乐放进民众的心里。”2002年,唐宁街就发表了意图增加民众快乐的分析报告,边缘化GDP指标了。GDP成为世界第一,有什么难的?房价搞高一点,收费多一些,也许还不需要一百年呢。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