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对省属六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整合的小煤矿逐一排查,追击借资源整合之名“投身”大矿逃避关闭的“濒死”矿井。河南省政府有关人士日前指出:“资源整合绝非简单的矿井整合,国有大矿应该重点考虑资源的意义,而不是将更多小矿井收编到自己名下。让这种小煤矿重获新生,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将破坏资源整合的进程,这种做法将后患无穷。”
一些资源已近枯竭或证照即将到期、依法依规应被关闭的小煤矿,借整合之名“投身”大矿,被一些大矿“收编”,逃避被关闭的“厄运”,成功获得新的资源和采矿权,这是一些小煤矿规避监管的新花样,很可能成为煤矿安全生产领域新的隐患和“重灾区”,值得有关方面高度警惕。
不仅如此,煤炭资源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改变矿权设置过于分散、小煤矿越界越层开采给大矿留下巨大安全隐患的状况。但在整合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的“濒死”矿井“投身”大矿寻求“复活”的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则很可能使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初衷难以实现,可能演化为一些人欺上瞒下的丑剧。事实上,小煤矿之所以想方设法寻求“被收编”,因为它们实质上仍按小煤矿管理,大矿只是挂挂名,某些人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的少数人在规避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上,着实动了不少脑筋,也玩出不少花样。这一点,从过去几年来整顿煤矿秩序工作推进艰难的事实上,即可看出。近年来,国家连续多次对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规定要求的小煤矿实施治理整顿,而一些地方整顿过后,本应关闭的小煤矿却奇迹般地“复活”,有的甚至由“黑矿”变成了“合法矿”,由“证照不全”变成了“证照齐全”,可煤矿内在的设备、管理等依然如故,于是依然是违规的重灾区、安全事故的多发地。许多人由此质疑,一些地方小煤矿治理整顿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少数小煤矿“投身”大矿的表演,再一次提醒我们,某些人钻国家法规的空子、打政策“擦边球”的伎俩和手法可谓花样翻新,其危害不可低估。
一些小煤矿“投身”大矿以求“复活”,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小煤矿变着花样逃避监管,于是,相关法律法规被漠视,国家的利益被挑战,矿工的生命被轻视,从而给社会留下太多的隐患。因此,煤矿资源整合既要从机制上堵死小煤矿“起死回生”的通道,堵住大煤矿为其充当“保护伞”的漏洞,更要从监管上防范更多的小煤矿钻法律法规的空子。
只有充分认识煤矿资源整合的意义,认真执行资源整合的政策,坚守原则,才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出现。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允许恶意规避监管行为的发生,不能给小煤矿任何逃避监管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