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五一”黄金周过去了。自1999年“十一”黄金周以来,各大旅游景点依旧是人山人海,假日经济依旧是红红火火,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已然形成,而国外的不少旅游景点也托中国黄金周之福,迎来送往了众多中国游客。
当然,受制于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主战场依然在国内。
然而,热闹过后,我们不难发现,黄金周正成为各方利益团体争利的“角斗场”,不仅仅是国人的劣根性,连公共治理层面的诸多病灶也在黄金周中得到了集中彰显。从第一个黄金周公共服务品供应极为不足到今年包括民航、铁路、公安、工商、质检、卫生在内的18个政府职能部门投入到黄金周第一线服务,表明一方面我们的服务意识在提高,另一方面,提高的服务品质量依然无法满足民众和市场的需要。诸如诚信劫、交通劫、安全劫、生态劫等接连出现,也显示黄金周的发展正遭遇到公共治理的一个瓶颈。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对于提升整个公共品的质量大有裨益,反之,矛盾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淤积,难免有崩盘的可能。
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在不少旅游景区,常见游客不顾公共秩序,只管自家逍遥,却无人管理:比如青海省西宁市儿童公园里的水塘因游人乱丢垃圾而污浊不堪;鄂东麻城市龟山景区,游人随意扯下花枝图一时“美丽”;山西永济黄河大铁牛景区内的大铁牛更是遭游客们随意踩踏……这当然与国人的素质有关,但如果公共治理到位而不缺位,乱糟糟的场面必不至于如此不堪。即使公共资源实在不足以应对数以亿计的游客,也应该思考:为什么社会没能营造出让游客遵守文明规则的氛围?政府又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而面对为数众多的觊觎游客腰包的商家,虚假广告、欺诈消费等一系列反市场行为也在黄金周里尽数登场:5月3日,重庆300多名游客到三峡大坝旅游,没想到只能在一个山头远观大坝;一些游客明明被许诺住进星级宾馆,却连卫生间都没有;一到旅游地,被诱导或强制性高价购物的行为层出不穷……游客们频繁掉进“旅游陷阱”。不正当竞争、欺诈这些危害旅游市场的行为在黄金周集中“上市”,在反市场的“智慧”日益精进的状况下,如何保障市场有序运行,如何使市场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因黄金周而引发的种种矛盾还有许多,但冷静一思考,这些矛盾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平时社会各矛盾的一次具有规模性的展现而已。一切事务都可以辨证地看待,黄金周现象亦不例外。当如此繁多的矛盾都直接曝露在外的时候,公共品提供者不应束手待毙,而应利用黄金周爆发出来的各矛盾作对应分析,并通过逐步解决矛盾的方法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在这一方面,全国假日办有关人士曾表示,黄金周机制已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调控”转变,正向着“服务游客”的方向发展,“争取每个黄金周都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对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而言,解决黄金周难题,当然是一次高难度的考验。但愈是高难度,愈是可以为黄金周的公共治理提供经验。
从初次实施到现在,黄金周正面临着“七年之痒”。我们造就了庞大的旅游经济,也使得公共治理秩序行进到了“瓶颈”之处,不妨把解决黄金周难题当作一次重大攻关,一方面打造新型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方面依据市场社会诉求对多少有些失衡的公共秩序进行修正或重建。借化解黄金周时期的各矛盾之机,建立更高一级的“善治”秩序,于整个社会政治的进步而言,无疑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路径。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