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究竟处于何种状态,是已经出现了泡沫还是比较正常?目前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究竟是投机因素驱动的还是正常需求驱动的?中短期内房地产价格将呈现何种趋势?这些问题,不仅抱着住房梦的普通民众十分关心,房地产商十分关心,宏观经济决策者同样十分关心。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引起了广泛关注。撰写这份报告的专家对于房市得出了如下两点结论:虽有个别城市房价升幅较大,但总体上全国尚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今后几年,房价总体走势无疑是上升的,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
这两个十分乐观的结论让公众陷入更大的无所适从状态。目前对于房地产市场现状,专家基本上形成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泡沫,政府应当立即采取调控措施为市场降温,尽管对于泡沫大小有争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房地产市场还是比较正常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则为“正常论”增加了一个砝码。
专家看法本来就不大可能统一,公众有理由相信政府部门可以正本清源,但政府部门同样让人失望。3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1—2月份的房屋销售价格情况,其中北京1—2月份房价同比上涨7.3%。第二天,北京市建委、市统计局等部门却对外公布,同期北京市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涨幅为17.3%。两个部门已对自己的数字进行了解释,但公众怎么也无法理解,两个数字怎能相差两倍以上。
看来,谁的信息都靠不住,面对目前的市场状况,公众只能自己保持冷静。最明智的态度是,对所有意见都予以合理怀疑。
无须迷信研究机构和专家的结论。近些年来,产学之间通过种种渠道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在产业经济研究领域。房地产领域的研究直接、间接地得到了房地产商的支持,因而难免带上强烈的利益取向。很多研究都是服务于房地产商利益的:面向消费者制造供应紧张气氛,诱导消费;面向政府则进行利益游说,以增进产业利益。即使报告中充斥着貌似客观的数据,也多半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对于房地产专业媒体的报道、分析,同样不可轻信。原因在于,这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与房地产商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其报道、分析并不必然是客观、中立的。
对于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提出的政策设想,公众也可予以质疑,因为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有广泛而巨大的利益:其一,房地产企业与政府官员有密切关系;其二,推动房地产市场繁荣——哪怕是非理性繁荣,可以维持地方GDP的高速增长;其三,房价上涨又能够推动地价上涨,而政府正是土地的垄断性供应者。
可以说,上述向公众提供房地产信息的三个主体,由于利益关系都倾向于渲染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局面,并刻意地发布房地产价格将持续上涨的预言,以诱导消费者进入市场,人为地制造需求,从而达到推动房价、地价上涨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有理由更多地相信自己的常识。常识告诉人们,目前若干大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因而是不可接受的,政府已有理由采取调控措施。常识也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涨下去的市场,事实上,房地产崩溃的殷鉴不远: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繁荣之后,1991年市场崩溃,拖累日本经济进入萧条;经历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之后的香港市场,在1982年和1997年两度崩溃;至于内地,1992-1993年房地产热之后也是长期疲软。常识也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就轻易相信今后几年房价总体呈现上升走势的预言。作出这种预言的人错误地将潜在需求当成了有效需求,而没有认真地讨论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制度与经济条件。
事实上,与专家们的乐观不同,任志强、潘石屹这类房地产巨头近来已对房价的快速上涨忧心忡忡。因为目前的市场繁荣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有密切关系,只要政府收紧政策,市场就会立刻转向。
因此,抱有住房梦的民众面对繁荣的市场、面对那些为非理性繁荣火上浇油者,应有自己清醒的判断。若民众能够保持理性,自可有助于市场恢复正常。否则,最终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房地产市场的每一次崩溃,受损害最大的都是普通购房人。 (责任编辑: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