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2005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英国怎么这么多‘屎壳郎 ’车呀?”
这是首次出国的老同学老齐与我在伦敦久别重逢时,说的第一句话。
老齐说的“屎壳郎”车,指的是那种又小、又简陋的省油型车,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小排量车”,我也经常在伦敦街头看到一些人高马大的白人男子蜷缩在这种小车中,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
“‘屎壳郎’省油啊! ”我应付了一句,试图换个话题: “除了‘屎壳郎’,你对伦敦的其它印象如何?”
“其它的印象也是‘屎壳郎 ’满街跑。英国街上的车,远不如中国大城市的车气派。”老齐还是不依不饶。
老齐话糙些,但说的确是事实:我本人就很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见到类似英国“屎壳郎”车的 “小排量车”,相反,我倒是经常看到那种大车身、大排量的豪华轿车。
排量 = 排场?
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国城市汽车排量普遍高于欧洲城市,中国平均每辆汽车的耗油量是日本的3倍。2000年以前中国市场上的车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到了2003年,小排量新车型降至当年全部新车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车型则占全年新车型的32.5%;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升以上的车型更飙升到72%; 2005年甚至有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欧森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也是顶级豪华汽车增长最快的国家。丰田创始人丰田章一郎的长子、公司高管丰田章男也说:“中国有潜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汽车市场。 ”
由于豪华车在中国比经济型车有更丰厚的利润,许多中外合资企业正在加快把国外高档车引进中国,奔驰、宝马均在中国内地开设了生产线。
其实,德国汽车商并不频繁在本国国内市场推出新车型,一种名为“甲壳虫 ”的省油型车也在德国“满街跑 ”,而且一跑就是几十年。据说就连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私车,也是一辆二手的 “甲壳虫”。
德国汽车商每年推出的新车型,多数都是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尤其是中国市场,例如,奔驰新款S600等200多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在中国的销量就占其全球销量的 20%以上。
但是,富少穷多的中国、石油短缺的中国、环境恶化的中国,能否长期供养、承受这种高价位、大排量的“豪华车文化 ”?
任何一位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都会说,供养不起,承受不住。但怪就怪在,这种 “豪华车文化”至今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
特有“国情 ”
问题就在于:本应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调节供需作用的价格机制,却因为中国某些特有“国情”的锈蚀而失灵。
“国情”之一:事关面子。
对中国的“大款”和“小资”来说,买不买车,买什么车,是一个事关面子的大事。
中国的“有车族”和 “ 无车族”收入相差很大,无论所谓的 “经济型”汽车价位多低、车身多小、耗油多少,对中国的穷人来说,仍属可望不可及,但对有经济实力购车的人来说,汽车的价位高低、车身大小、排放量多少,则与买车者的身份高低、面子大小、收入多少成正比关系。
我还记得老齐告诉我,老同学中谁买了奔驰,谁买了宝马,而不少人买得起,开不起,因为油价太贵,但即使只能长期搁置在屋外当摆设,也要买,因为别的同事、同学、熟人或邻居先买了。
“国情”之二:公车私开。
如果说“大款”不在乎买车和开车的成本,“小资”只考虑能不能买得起车,不考虑能不能开得起车,那么,在中国特别盛行的 “公车私开” 现象,开车者则根本没有任何成本。
当然,中国各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中分给大大小小的官员、管理人员私用的车,基本上没有那种“没型没款 ” 的“屎壳郎”或“ 小面包”。网上一篇文章问得好: “公车制度不改革,谁愿意混迹于百姓堆里开小车?”
“国情”之三:油价管制。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石油价格飙升,导致许多国家的“有车族”开车成本大增,就连耗油大国——美国的现任总统小布什,都建议国民尽量少开车。高油价迫使“有车族”遏制耗油需求,而锐减的需求可能会最终迫使油价回落。
不过,这种价格机制在中国不起作用: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仍然是行政定价,而非市场定价,中国政府通过补贴,人为地维持着相对较低的油价。
“国情”之四:政策偏袒。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限制小排量车的土政策。这些城市主管部门对此有着奇特的解释:小排量车不仅造成了交通堵塞,而且外形也不美观,影响城市形象。这大概就是“屎壳郎”俗称的官方版本吧。
但一位中国网民认为,土政策的厚此薄彼与车型美观与否无关:“购买小排量车的人大都是私人或者小生意人,而大排量车的使用者多为公家或者有钱人,限私容易限官难,所以,就有了到处禁止小排量车的规定。 ”
曲折报复?
尽管种种 “国情”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但价格机制最终还是会以种种曲折的方式进行报复的。
尽管中国豪华车市至今仍一片繁荣喧嚣,但业内已经有人窥见了不妙的征兆。雷诺、日产联席首席执行官卡洛斯 • 戈恩最近预测,美国和中国的汽车市场状况可能在近期内同时恶化,豪华车在中国市场轻松获利的 “辉煌时代将好景不再”。而在戈恩说这番话的前一天,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也将其 2008年中国产量目标削减近半,并冻结在新产能方面的投资。
鄙视“屎壳郎”省油型汽车的 “摆阔”心态,加上公款买单的挥霍型汽车消费文化,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美国的中国最终将会“供养不起”,而且能源有限、污染超限的“小小寰球 ”最终也会“承受不住”。
最近,英国《独立报》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以整整两版的篇幅,刊登了有关中国环境灾难的专题报道。编辑在《中国危机》的大字标题之下,在烟尘弥漫的北京市容照片的背景中,罗列了这么几组数字:
汽车——如果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与今天的美国相同,那么,中国到2031年将拥有 11亿辆汽车,而如今全球汽车总量为 8 亿辆;
石油——如果中国石油消费量与今天的美国般配,那么,中国到2031年将每天消耗 9900万桶石油,而如今全球石油总产量为每天 8400万桶,今后产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也不大;
全球变暖——到202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
作者电子邮件地址: weicheng_ft@yahoo.co.uk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