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一个新提法横空出世。
新提法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天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就是以此作为大会的主基调。
改革开放28个年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过三次。1978年那一次主基调叫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95年那一次主基调叫科教兴国;本次大会则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基。
科教兴国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由科教兴国发展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说明决策层要把这个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本次全国科技大会还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前把中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个目标若能实现,国家、社会、百姓自然都受其益。
考虑到创新型国家对中国是个新提法,我在网上搜索的一般解释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这样解释还是太抽象。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公认的20来个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对照上述特征(其实是条件),中国尽管可倚举国之力让飞船上天,但显然离创新型国家相差千里万里。正因此我们才提出力争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鲁宁你简直就在说废话。
我没说废话,就算说废话,也是为接下来说实话作必要铺垫。有个问题估计部分读者没注意到或者没引起足够注意,我查了20个创新型国家的名单,几乎全部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法治制度高度成熟的国家。
换句话讲,这些国家早在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型国家之前,经济、政治、民主、法治的基本面已提前实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种种创新。
这一点特重要,因为它是高于、大于单纯科技创新之外的基础性创新。没有这个创新奠基,科技创新就缺乏基础平台。就如种粮食先要有土地一样。
这一点在中国又特别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遗忘”。我的这个判断是基于对“国情”的清醒认知和把脉。
为什么这么多年由中国原创的东西如此拿不出手,不是咱们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中国社会到现在,仍然缺乏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支撑的体制环境、法制(治)环境包括文化生态。举个例子,中国的纺织设备全球最好,但就是织(染)不出高附加值的布(面)料。
我之所见所闻得出的答案是,中国缺乏真正的产权保护制度。一流设备三流布(面)料,毛病主要出在工艺环节。工艺落后则是企业不敢花大钱研究和开发先进工艺,在一个知识产权不被有效保护的国家,谁愿意一家花钱研究大家共享研发成果呢?
稍细究一下,一个简单的工艺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制(治),更涉及到社会制度创新、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创新,甚至还涉及到科技理论之外的理论创新。没有这些先决条件,从以往的实践看,创新往往多半只能当口号喊喊。
所以呢,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外可能只须集中发力于狭义的科技领域,在中国则须在广义的社会领域齐步发力。这就是中外之间的“和而不同”。
说真话总让人不舒服,但一个社会只要还有人说真话,这个社会就有希望。要想实现狭义的科技创新目标,务必先在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更重要的环节实施创新。至少该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才是。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