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宁波市科协首次对宁波市科技工作者的状况与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1月9日,调查结果正式公布。科协主持调查的工作人员称,调查结果中有好几个数据让人吃惊,是调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令人吃惊的第一个数据就是:全市20.59万名科技工作者近一半在事业单位工作,约三分之一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单位的只占12%和4.8%,表明该市科技人员在企业分布偏少。(1月10日《宁波日报》)
这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数据。科技人才在事业单位能发挥多大的科研优势,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相当多的科技人才被事业单位当成了一般办事人员在用,因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科技人才的用武之地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从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而言,事业单位不应是他们的首选。造成一半科技人才留在事业单位,原因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思想认识问题的。吃国家饭的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强于在企业打工的人员,这是一般的社会现实,也是人们的习惯认识,加上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科技人才,为他们创造优惠的条件,给予丰厚的待遇,遂使他们作出了上述选择。
这一调查结果与胡锦涛总书记在9号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坦承的我国落后的科技现状相吻合。讲话称,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书记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放在头条,并加了“特别”两字予以强调,足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试想,在我国科技人才的总量少得可怜的情况下,尚有一半的科技人才赖在事业单位,在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单位的只占12%和4.8%(在宁波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的情形怕更糟糕),这样,又怎么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没有技术人才作支撑的企业竞争力又能强到哪儿去呢?总书记所列的差距其实都有因果关系,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匮乏和分布不合理,致使科学研究实力不强,造成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因而不得不依赖外国人的科学发明和科技成果。因此说,中国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重要的一步是要改变科技人才的分布格局,让大部分科技人才去企业和科研机构去发挥自身优势。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总书记提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其次是改变两个脱节的现象,一是政府的科技投入与企业科技投入的脱节,二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脱节,使得有限的投入能形成合力,从而使国家科技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再次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研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一定的周期,不能要求所有的科研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企业要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
总之,我们要响应总书记发出的号召,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改变现有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鼓励科技人才去企业创业,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用足用好。 (责任编辑:悲风) |